新华网济南12月10日电(记者赵琬微、苏万明)在与张瑞敏的交流过程中,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他身上浓郁的民族情怀与使命感。对他来说,抓住机遇,或是带领海尔度过每一次危机,都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这份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下,一次次把准改革脉搏,踏上改革的节拍,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记者:在很多老百姓眼中,现在大部分国产商品可能还不如洋货好。在您心里,Made in china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词汇?
张瑞敏:客观地说,我们有很多产品确实比国外产品有差距。但现在,这个差距主要还不是因为制造方,因为我们有很多外国名牌产品都有中国制造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创新。
不过,在过去5年间,我们有了很大的改观。去年我在德国超市里,看到了我们的冰箱可以卖到1300多欧元,比一些德国品牌价格还要高。5年之前,我们的产品只是人家产品价格的零头,不到300欧元。我相信,未来我们会继续改变“国产”与“洋货”的这种局面,在设计和创新上赶上别人。
记者:中国的改革对于您个人、对海尔都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瑞敏:第一方面就是机遇,没有改革的话,我们就没有任何发展机遇;第二个就是改变观念,解放思想。
比如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我们比较敏锐地感到可能有一丝机遇来了。4月份谈话发表,6月份我们就把地圈下来了,筹建了现在的工业园。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时候,恰逢国内启动开放资本市场,我们的股票在上海上市后,一下子资金问题开始解决了。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这个机遇,那我们这里现在可能还是一大片烂尾楼工程,整个海尔可能就不存在,像这一类的事情非常多。因此,我最想表达的是感谢、感激。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海尔。
记者:您常说自己工作中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态,您又怎么样做到在改革中很果断、很敏锐的去把握每一次机遇呢?
张瑞敏:我所谓“如履薄冰”就是说不能“自以为是”。如果你自以为是,就不会感觉到危机。在这个前提下,我看到一些方向和机遇,我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没有打退堂鼓的打算。
很多时候改革是有风险的,对于企业来讲一定要有试错的勇气。今年8月份我到美国去开一个全世界的管理年会,有了新的感触,过去到美国都是请教别人。但这次去,我与很多美国顶级商学院的教授交流,全是探讨式。因为他们过去也没有遇到过“互联网时代”的新问题。我们与他们,终于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进行探索。在这个时候,你要更加谨慎、不蛮干,但要下决心趟一条新路出来。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新一轮改革大潮又开始涌入,您又察觉到了什么样的机会呢?
张瑞敏:三中全会的公报内容非常多,广度、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于企业来讲,我们主要是抓住两条。第一,三中全会提出,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意义十分重大,这将带给企业非常多的机会。
第二,三中全会提出,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战略,用创新来驱动。我们习惯于靠市场要素驱动、靠投资驱动,现在更强调创新驱动。
三中全会给一批想以创新为主导、特别是经营到国际市场的企业,带来非常多的机遇。
作者:赵琬微 苏万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