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显示,我国民众对国家未来三年社会发展的预期仍然良好,并且信心充足。
报告多重随机抽取获得7114个有效样本,形成了包括社会景气、社会包容、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服务包容性评估、社会管理绩效评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政府信任等方面的报告。
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景气指数和社会信心较去年都有所提高,社会包容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态势。公众对未来三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最有信心,对环境质量信心相对不足,对政府治理责任的信心有明显改善。
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之一、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李汉林介绍,整个报告是基于主观感受能够反映社会客观现实、能够反映政府的制度安排是否合理来进行的。他称,尽管对社会有多种不满意,但报告显示出的民众的期望和期待,可能是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基础。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社会景气指数为62.8(满分为100,下同),与2012年的62.2相比略有提升;此外,本年度我国的社会信心指数为77.4,比2012年提升2.4个分值。
在社会宏观层面,对未来三年变化的预期上,公众信心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基础设施状况(70.1%)、医疗服务(60.9%)和教育水平(63.5%);相比之下信心度最低的三项依次是物价水平(44.8%)、食品安全(33.8%)和环境质量(33.1%)
在社会信心微观层面,公众信心度最高(认为会变好)的三项依次是家庭关系(80.4%)、人际关系(73.9%)和健康状况(67.7%);信心度最低的是三项依次是生活压力(21%)、住房状况(13.9%)和工作状况(12.1%)。
报告认为,公众的一些重要期盼已经不再是基于温饱的点点滴滴,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公众的重要关注点已经转移到国家宏观趋势、社会与政治参与的程度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公众的重要诉求也转移到住房、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物价水平等关乎自身权益保护的基本问题。
基于上述变化,报告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可能已经到达一个“拐点”,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即低收入阶段提高到了社会发展更高层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阶段。
作者:王子约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