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货币市场的两次“钱荒”可谓赚足了眼球。6月货币市场资金面紧张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临近年末,市场资金紧张加剧,银行间拆放利率持续上扬,尤其是12月19日银行间1月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一度站到了近9%的高位,再创6月份以来的新高。
只是,2013年底这场资金链紧张,与6月那次稍有不同。唯一的相同点则是,银行面临年末考核和应对存贷比压力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不过此次更有央行意外连续五次暂停逆回购、美联储超出市场预期进程缩减QE规模,以及互联网金融理财造成的存款搬家等外部因素的加剧效应。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在2013年底这场资金面紧张中表现出的主动管理的态度,为稳定市场信心,央行通过微博表示,已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公开市场操作向金融体系注入了流动性。央行举措之后,市场资金局面已大为释缓。
尽管两次资金面紧张有所异同,但如果从数据上来看,2013年以来,国内市场的资金总量仍然充裕。2013年前11个月,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已超过13%的既定目标,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分别已超过2012年全年的8.2万亿元和15.76万亿元。况且反映商业银行资金充裕度的超储率保持在2.0%至2.1%之间,表明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仍较为充裕。加之银行体系尚有逾1.5万亿元的超额备付,目前还不至于发生真正的“钱荒”问题。此背景下,“钱荒”再度来袭,更主要原因或许依然要从资金错配的角度来寻找。
事实上,所谓“钱荒”并非是真的缺钱,而只是钱放错了地方。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或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是通过商业银行被投放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高杠杆化的理财产品等业务中。这样一来,纵使货币信贷再宽松,融资难和融资责仍然阻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的存在等,“金融脱媒”现象将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资金供给将绕开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直接到达资金需求者手中。只有推动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和地方改革等组合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钱荒”。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