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药于昨日(7日)晚间,终于发出了澄清公告。关于其涉及人工耳蜗造假的事,进行了说明,称人工耳蜗产品系公司自主研发而成,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日前央视报道,1997年,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 明专利。王正敏被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其自称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实为仿制国外公司产品。
央视提到的人工耳蜗,即是上市公司海南海药控股子公司上海力声特尚在准备量化生产的产品,该产品曾一度被市场视为海南海药的投资亮点。
该事件发生后,海南海药大盘随即跌停。
央视在报道中提到,王正敏团队以各种名义报项目,仅2012年就获经费4000多万,其中力声特获补贴2000万左右。此外,海南海药2013年4月份公告的力声特将向大连市中心医院销售300套人工耳蜗也为虚假消息。
1月3日,王正敏在复旦方面举行的说明会上否认“克隆”人工耳蜗一说,称国产耳蜗具有知识产权,并非完全仿造。
7日晚间,海南海药发布澄清公告称,人工耳蜗产品系公司自主研发而成。
在早一天6日的记者会上,海南海药方面强调,当年复旦大学给海药的只是一个原理性的产品,海药在之后又做了十几次的改进,今天的成品和当时从复旦大学拿到的早已经不是一个概念。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黄小川认为,海南海药的产品正是在澳大利亚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成果。“当时都是按国家规定来进行审批的,既然国家已经认定发明专利,就不存在抄袭的说法。”
海药澄清公告声称,子公司上海力声特于2004年通过技术转让获得的复旦大学人工耳蜗技术为公司进行研发的初始基础,属于原理样机技术。由于国内对人工耳蜗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公司组建了自主研发团队,进行了多项的技术和工艺改进,在近十年的研发历程中,公司制定了国内第一个人工耳蜗技术标准,并于2011年获得了国内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推出了REZ-I人工耳蜗。
从2004年至2013年,上海力声特通过自主研发取得了15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拥有人工耳蜗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力声特成立于2004年6月14日,设立时深圳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出资720万元,持股72%。南方同正是海南海药的大股东,持股21.68%。2009年9月10日,海南海药筹划定向增发,计划以不低于13.57元/股的价格发行5000-7000万股,募集最多8.2亿元,用于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蜗扩建项目。
2011年8月4日,证监会批复了海南海药的定增申请,实际募集资金1.67亿元,增资后海南海药持有力声特91.17%的股权。南方同正向上市公司注入了彼时看来充满市场前景的人工耳蜗项目。
同在2011年,海药募资用于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扩建项目,投资1.67亿元拟用于新建人工耳蜗厂房和配套工程等,项目达产后可年产 1 万套人工耳蜗。
根据力声特定增项目的计划,投产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原本称2014年开始盈利的人工耳蜗项目,却在新一年开始之际,陷入这场学术纠纷中。
但由于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扩建项目所在园区系新建,其园区相关土地手续、整体规划、配套建设进程较慢。上海力声特于2012年12月5日才取得开工许可证,2012年12月9日正式开工。
海药澄清公告披露,力声特于2012年正式销售人工耳蜗,在人工耳蜗扩建项目建成之前, 力声特在上海普陀区的生产车间设计产能为1000套。
2012 年,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蜗产量为205 套,销量为205 套,销售收入1013万元,净利润306万元;2013年产量为 863 套,2013年1月—9 月销售收入 947.65 万元, 2013 年1月—9 月销量为268套, 净利润123.67 万元。
对于2013年销售收入锐减,海药方面解释,2012 年 9 月,因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为上海力声特提供芯片加工的企业) 发生火灾, 影响了对上海力声特的芯片供应,对上海力声特的产量、销售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新的芯片供应商已于2013年12月底完成了新芯片的生产,力声特正在对芯片和产品进行稳定性测试。截至目前,上海力声特正逐步恢复产能。
海药信息披露,截至2013年12月31日,该项目已投入9960万元。目前工厂基建已完成。
然而,涉嫌研发造假、质量欠稳定性等负面因素爆发之后,这一项目能否按时量产,市场前景如何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作者:温鈊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