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晚间,市场传闻证监会将启动询价路演的专项核查部署,计划核查所有已经完成或即将询价项目。也有传闻称,证监会已经发现部分私募机构使用拖拉机账户参与询价。
这一消息直到发稿时并未落实。但是,证监会内部的确准备并讨论了类似方 案,各方力量的博弈正在升级。
对于上述一系列动作,证监会内部有说法是“启动窗口指导机制”,而且并非临时决议,希望在今后IPO工作中实现动态的监管。
所谓“动态”,依然是“监管”。“管住坏的,总比不管要强”,但这本就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要求。
至少从三个方面,奥赛康事件有违监管意图。奥赛康事件触动证监会或更高层神经所在,新股发行有可能沦为大股东圈钱套现的工具。
首先,为了约束报高价,证监会新政引用了剔除询价中10%比例最高报价的办法,而奥赛康剔除了12%,但实际上,接近72.99元高发行价的比例在询价中占到了约20%。在不做有罪推定的情况下,剔除 10%的新政在操作上显出了漏洞。据悉,证监会内部对这一比例安排亦有过分歧。
第二,市场争议最多的即奥赛康的老股存量发行问题,4倍于新股发行规模的近32亿元老股套现。证监会可能重新作出规定,或设为新股老股比例不得低于1:1。
第三,在奥赛康的发行材料中,中金公司尤其是大股东都按要求做出了承诺,包括未来减持与发行价挂钩等。可见新制度中的未来减持与发行价挂钩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明显约束力不够。
国内IPO的奇事还在陆续上演,也许是为了顺利“过关”,1月13日华泰证券保荐的众信旅游发布发行公告:发行人和承销商自动剔除了96%的高报价,发行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超过四成。
此轮新股发行改革被公示为迈向注册制的过渡,而注册制成行的前提需要具备一整套IPO的事前标准和事后监督系统。以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成效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这一整套IPO标准机制还远未成熟。直接管住价格,还是门外监督过程,对于可能启动全面询价调查等计划,与其说证监会在“打补丁”,不如说也在“找台阶”。
作为国内证券市场的监督者,证监会站在天枰中间,一边是中小投资者,一边是各机构主体,监督者的角色本应是用各种规则、标准、制度平衡各方利益的博弈,现在看,脱不下“管理者”的手套,证监会反成了与各方利益博弈的主角。
作者:赵娟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