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时俊 上海报道
寒冬已至,羊绒织品又迎来集中销售的旺季。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位于上海闹市的多家羊绒批发销售中心看到,不少来自外地的厂家纷纷开出颇具诱惑力的“清仓价”、“跳楼价”,原本定价一直高高在上、动辄数千元的羊绒制品也应声打折到数百元,形成了强大的眼球效应。而从人头攒动的场景可以看出,所谓低价“羊绒正品”在大众消费市场颇有销路。
然而,这类售价偏低、来源不明的产品,正是假冒羊绒泛滥的重灾区。尽管已有不少消费者通过社交网站、消协等渠道不断对这类假羊绒制品进行投诉,然而真正配合走完打假维权之路,并将不法制假商贩绳之以法的却非常少。
上海一位销售羊绒制品的方小姐告诉记者:“购买低价羊绒产品的顾客其实从一开始就比购买正价产品的消费者所承担的风险要大一些。因为这类商品本来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低廉的价格所代表的质量差别,相信消费者心里本来也就有一定预期。”
这些一两百元的所谓羊绒制品,往往不足以引起消费者“耗费时间精力来维权”,商家看准的正是这种心理,享受着维权成本高昂给其带来的好处。
低门槛的羊绒造假
羊绒产品作为秋冬保暖制品,其羊绒含量能否与标签说明“表里如一”,直接影响着保暖程度以及是否会对消费者皮肤引发过敏等情况。不少羊绒制假商贩还会在假羊绒的外观上下功夫,让消费者在购买时甄别的难度大大提升。
方小姐表示,羊绒制品的假冒产品往往是通过羊毛、腈纶等成分取代高质量羊绒。消费者在甄别时通常会关注的“手感绵滑柔顺、质地纤细”等特征,现在都可以被人为仿冒出来。
据悉,一些低价伪劣的羊绒服装产品中,其所谓的羊绒实则是通过把羊毛拉长并进行脱鳞处理假冒而成。为避免让消费者察觉出其所用羊毛比羊绒更粗的情况,不少商贩会在制作环节中刻意将羊毛拉细,并大量添加工业柔顺剂,使伪羊绒制品在目测和手感上能够以假乱真。
当然,以假乱真,还需要标签来“帮忙”。
由于大量假冒羊绒产品通常选择在监管较为薄弱的市井卖场、批发中心售卖,其被取缔的风险并不高。“这些羊绒产品上基本都标签齐全、中规中矩,这也让抱着"淘便宜货"心态的消费者吃了定心丸。”
然而,这些消费者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不少羊绒产品上的标签证明只是一道廉价的摆设。这类“100%羊绒”、“75%羊绒”的羊绒含量小标在不少二三线城市服装材料批发市场可随意批发,每个假冒标签的成本只在1毛到1元间不等。
维权成本高企
目前在羊绒制品的维权中,通常可分为私下协商和检验维权两类。由于羊绒产品的特殊性,一旦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羊绒含量、过敏来源等方面产生质疑而将产品送检的话,其过程基本都是破坏性的(即这一产品无法重新恢复原样)。这也让不少消费者对于是否要将“疑似问题产品”送检,产生了犹豫。
有业内人士指出,检测一件羊绒制品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此前普通消费者需寻找并甄别各类第三方检测机构,确认相应机构后还需要先期承担四五百元的检测费用。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几乎超出了不少消费者购买问题羊绒制品本身的花费。这让一些原本想讨个公道的消费者打了退堂鼓。
“从根本上来说,羊绒制品的买方在维权过程中承担检验证明的责任,就注定让消费者承担更多的风险。相应之下,这些羊绒品的卖方所承担的制假售假成本就随之被分摊了。”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羊绒产品的鉴定,通过肉眼观察、手指触摸、取样火烧等"民间检验"的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识别真伪了。”前述业内人士强调。“消费者对购买的羊绒制品产生怀疑后,如果未能与所售产品商家进行有效调解、达成赔偿一致意见的话,就只能进行第三方检验维权。最终若诉诸法律,一旦消费者胜诉,费用将由商家承担;而一旦败诉,或未能进行诉讼,则将由消费者自己承担费用。这样的设置从一开始就是不利于消费者的。”
此外,由于羊绒制品检验中的一些指标(如起球级、色牢度、甲醛含量等)一经穿戴、洗用就会发生自然变化,但消费者恰恰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使用后才有可能觉察到所购产品是否有质量问题。这也让羊绒制品的检测维权面临着更多的困境。(编辑 杨颢 王洁)
作者:陈时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