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来看,世界货币体系格局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变:1)从工业革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借助强大的综合国力,英镑成为第一只国际化货币;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镑相对衰落,美元崛起,英镑与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双核”,法郎区的地位亦比较重要;3)二战后~1973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英镑衰落,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4)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元继续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但西德马克(包括后来的欧元)、日元崛起,加入国际化货币俱乐部;
首先,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基础。中国已于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最快可能在10年后超过美国跃居第一,同时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已达11%,有望在2013年夺得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头衔(有待最终数据的确认),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和贸易规模已经足以支撑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与此相比,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12年人民币交易量只占到全球的1.1%,与经济和贸易规模远远不成比例;
其次,依托于外交政策,将本国货币大规模输出到海外。从历史经验来看,单纯的依靠经济手段输出货币,难度较大,且可能会重蹈日元国际化的覆辙,而以积极的外交政策推进对外经济政策,才是人民币国际化最有效的推动力,但这也是目前尚显薄弱的一环。美国是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输出货币的成功典型,改变孤立主义,一战后推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二战后推出“马歇尔计划”,可以说,外交政策的转变,成为美元取代英镑的关键转折点,而日元则是典型的失败案例;
以今日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而言,开始深度介入国际事务的时机已经成熟,依托外交政策的人民币国际化时间窗口已经打开。除了继续稳步推进跨境结算和离岸市场建设外,抓住有利时机,主导或积极介入区域危机后的重建、援助工作,以本国银行和企业为核心,向受援国提供人民币贷款,或者进行人民币跨境投资,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步骤;
再次,建立发达的债券市场,形成货币跨境循环体系。只有解决了货币“出的去,回的来”的问题,让海外货币持有人拥有投资场所和投资工具,即提供充分的流动性,货币持有人才有意愿持有这只货币。
这涉及到两层体系,一是海外与本土间的跨境循环,二是货币在海外国家间的跨境循环。债券市场在货币循环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个开放的,拥有足够广度和深度,以及合理的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债券市场,将成为风险资产的定价基准,促进货币的有序流动。
我们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如下建议。
一、大力提高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只有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上游,才能具备较强的议价权,贸易伙伴才有可能考虑接受人民币结算。
二、外交政策是人民币目前的软肋,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以进取的外交政策推动人民币跨境信贷、投资,要比单纯的跨境贸易结算和离岸市场建设更有效。
三、做大做强债券市场,有序对海外投资者开放,构建人民币回流体系和境外循环体系,推动投资者多元化,避免人民币国际化仅局限在境内外中资机构,成为“自己人的游戏”。
四、不可操之过急,美国在成为第一经济大国后,美元用了足足半个世纪才取代英镑,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条极为漫长,甚至充满反复的道路。
(本文作者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发稿:张金栋/何巨骉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