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左志坚
数字阅读又走过一年,与以往不同,越来越多的公司,注意到了阅读的社交属性,并围绕这一特性展开了创新。
在这之前,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接受程度尚待验证。我们不必讳言,数字阅读有一些天生的缺陷,最直接的就是,由于屏幕技术的限制,电子书的阅读效果是无法与纸书相媲美的。不过这些问题很快被其他优点超越了。
现在,电子书的优点已经深入人心。比如,购买更便捷,携带更方便,价格更便宜,这些都已经足够让人心动。2013年,有一些朋友反馈说,他们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子书。另一些朋友则反馈说,他们购买电子书的花费已经达到了4位数。
尽管如此,电子书的特性依然没有被完整地发挥出来,这就是我想探讨的,电子书的社交属性。
其实这一轮移动互联网热潮,伴随着另外一股大趋势,就是整个互联网从开放到部落化的转变。那些有相同爱好的人,进入了垂直的兴趣社区。移动+社区,成为两个并行的趋势。到了2014年,这个趋势就变得更加显著。原先的长尾需求,诸如育儿、同志交友、养宠物,等等,都已经被社区化应用代替,这些各自领域的爱好者,自然生成了一个个的部落。
关于阅读的社交化尝试,国外也很早有之。例如,有一个叫Readmill的应用,可以分享笔记并讨论。国内著名的科技博客爱范儿曾经推荐过这个应用,而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拇指阅读,在社交领域的尝试比之更早,更彻底。后来爱范儿也推荐了“拇指阅读”,冠名以“社交与阅读的完美结合”。这是溢美之辞,但毫无疑问,对电子书社交功能的挖掘,可以说是2013年业界的一个亮点。
在国外,数字阅读平台集中在Amazon等少数巨头之手,但也就是在2013年,Amazon开始的阅读与社交的尝试。当年3月,贝索斯宣布收购美国阅读社区Goodreads,这个美国版的豆瓣成为电子书平台的延伸服务。
数月后,新版Kindle发布,果然内置了Goodreads的服务。尽管Kindle的技术瓶颈一直都在—刷新率偏低,无法做复杂的交互;尽管Amazon的推荐算法是业界标杆,智能推荐能够挖掘出用户的兴趣阅读。贝索斯还是毫不犹豫地展开了阅读与社交的尝试。
在国内,继拇指阅读这样的创业公司开启了先锋式的探索后,多看、豆瓣等较大公司也已经谨慎地植入社交功能。多看很快拿出了书友圈,建立了follow关系,让人可以看到好友的笔记;而豆瓣在评论之后,又加入了弹幕功能,充分展示了社交的想象空间。
至于先行的探索者,拇指阅读本身,除了有follow关系,看到朋友的笔记和书评外,借阅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功能。不过,由于阅读历来讲究“沉浸式”的体验,用户并不习惯被打扰,以及社交的真实需求究竟有多大,这些都仍然需要留待各家公司去验证。
回到起点,我们仍然要面对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阅读为什么要社交?我想无非是两点:
其一,是解决信息匹配的问题,要知道目前电子书也是一个过剩的状态,而阅读又是一个时间成本奇高的消费品,因此信息匹配的重要性就特别高;
其二,是缓解阅读压力,因为阅读不是用户的主动需求,许多书如同苦口之良药,你明知道对自己有好处,但还是很容易看着看着就睡着,社会化阅读能够降低疲劳,提升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
以上两点,在我们的探索中都是已经得到验证的。而且,各家可能还要面对一个事实,即单纯依赖电子书销售的商业模式,可能无法养活自己,毕竟中国的付费人群实在太低,而社交当中,则蕴含着全新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不过,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所谓的社交,现在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形式。例如,之前“你画我猜”的风行,最近“quizup”的大热,再到问答、BBS,等等,种种强关系、弱关系、强社交、弱社交,可能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不管怎么说,这第一步迈出之后,相信在2014年的阅读市场,依旧会有更多产品和尝试出现。阅读和社交,都是人类最古老的硬需求,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拇指阅读创始人)(编辑 郭大路)
作者:左志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