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静 发自西安临潼
早上7点,天刚蒙蒙亮,郭英霞(化名)便开始梳洗,20分钟后出门,骑着着自行车赶往大唐华清城广场。
从斜口镇岳家沟村到华清城广场,足足有一个多小时的骑程。8点50多,郭英霞换上了“骊山物业”的工服,提着小桶和拖布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40岁的郭英霞,原为岳家沟村的农民,现为临潼度假区下属企业—骊山物业公司的一名保洁员,每月工资1200元。
“家里一共九分地,太少了,种地远比不上打工的收入。”郭英霞的感受也是临潼区多数农民的切身体会。
自从临潼度假区开发以来,当地很多农民变身城市居民,高楼大厦和街道草地代替了原来的村庄田地,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工作岗位,临潼的新型城镇化由此展开。
旅游资源丰富下的经济落后
过了临潼收费站,临潼度假区的大型广告牌便映入眼帘,随之看到的是宽阔的街道、落成不久的骊山新家园居民小区、大唐华清城、芷阳广场等光鲜的地标建筑群……这片27.33平方公里区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然而,在2010年,曲江新区和临潼区决定合作开发临潼度假区之时,当时的临潼,尽管坐拥兵马俑、华清池、秦始皇陵等优质旅游资源,但却长期“捧着金饭碗,喝着稀米粥”,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未带动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的一份社会经济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临潼度假区始建的2010年,区域人均年收入仅6000多元,而当时西安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为2万元左右。
当时,临潼区以栽培石榴为主,辅以传统粮食种植,人均收入低,基础设施差,水资源普遍缺乏。对此,郭英霞颇有感触,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她现在每月1200元的工资计算,一年就有1万4千多元的收入,若靠家里的9分地,每年能有2000元的收入。
除了社会经济困窘,临潼在旅游配套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一直不足。
面对这一现实状况,临潼度假区在开发过程中,将民生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毋文利表示,临潼度假区开发过程中要统筹城乡一体,“文化旅游是主要产业,但老百姓的安居和就业问题才是最首要的”。
为此,临潼度假区设立了专门负责就业培训、回迁安置、创富增收的城乡统筹办公室,为失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统筹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通过产业规划和开发建设,发展产业保障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解决失地农民收益问题
在临潼度假区的考量中,传统农业种植无法改变区域的穷困面貌,而工业化建设显然与当地的资源条件不合拍,于是,围绕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绿色可持续的旅游产业与休闲服务业成为主要发展目标。
“考察临潼后,我们就形成了城市配套、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毋文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毋文利回忆道,此后在与开元基金合作的过程中,临潼度假区的开发与曲江新区此前开发过的项目已有很大不同,度假区把产业发展作为了重中之重。
事实上,2009年西安市通过的《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度假区要率先发展生态涵养、水泉园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园艺花卉等绿色产业,建设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等文化旅游项目。
“只有产业壮大,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当地百姓就业、区域价值兑现等。”毋文利表示。
除了发展产业解决失地农民的收益问题,度假区亦通过城乡统筹就业培训中心,每年投资2400万元,免费对农民进行技能和就业培训,并将其输送至新的产业岗位。
从事保洁工作的郭英霞并非孤例,他告诉记者,“除了保洁,还有做保安和绿化的,有不少和我是同村的。”
资料显示,度假区目前已经培训6000多人,在接待服务、园林绿化、物业保洁、工程维修等岗位安排就业1800多人。
在征迁农民安置方面,据毋文利介绍,“我们计划分步骤,逐次逐批,让村民居住集中化。”度假区先后投资建设了骊山新家园、芷阳新苑、胡王社区三大社区,可满足约8000户、3万余人的居住需求。
在白永秀看来,城乡统筹一直是城镇化最大的难题。在“人”的城镇化方面,临潼度假区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探索,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个样本。
作者:张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