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乳粉品牌
强势抢占中国市场
虽然奶源紧缺,但国内各大乳业巨头纷纷喊出加码婴幼儿乳粉的号子,甚至有企业坦言,将奶源优先供给婴幼儿乳粉。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奶源有限的情况下,乳企们的液态奶业务难逃被缩减的命运。
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内品牌的后起之秀及诸多国际乳液品牌却在强势发力液态奶。日前,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三环一超市看到,曾经由“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形成的“四足鼎立”局面已被打破,蒙牛、伊利、光明都没有货,销售人员称,“已经断货三四天,由于商家压货,节前可能也不会有货”。在货架较为显眼的地方,现代牧业、圣牧等品牌的液态奶几乎盘踞了“半壁江山”。
相比之下,国际品牌则更是凶猛。一家乐福内,进口牛奶也随着中国春节的临近,入乡随俗地搞起了促销。来自法国的百吉福脱脂纯牛奶一升装售价14.8元,而两天前的标价却是22元。“两三天的促销活动,一天能卖出五六十盒。”促销员表示。一消费者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国外品牌,主要是认为食品安全更加有保障。据观察,目前该超市已经引进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鲜牛奶和酸奶产品20余款。
记者在华联超市安贞店内看到,在常温液态奶货架上国外纯进口品牌有10种之多。并且已经有自己的独立货架售卖,铺货面积大有与国产液态奶一决高下的态势。具体品牌包括德国的德亚、甘蒂牧场、谷德堡,新西兰的纽麦福,法国的兰特、吉福,澳大利亚的德运、哈维以及美国丝乐克牌香草味牛奶、韩国的寿尔咖啡牛奶和宾格瑞草莓牛奶饮料等花式口味牛奶。
酸奶外来品牌主要有德国的瑞德和瑞士的艾美牌发酵乳。
巴氏杀菌奶产品由于保质期只有21天左右,储藏难度大,原装进口品牌不适宜做这一品类,因此目前新进入者大多为国产品牌,例如和润、延世牧场、新希望、现代牧业和娃哈哈的香蕉牛奶等。
与超市相比,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进口牛奶已成为牛奶专区的“红人”。1号店相关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1号店自2011年4月自营进口牛奶销售业务,当时仅有一个品牌的3种产品,1个月仅有1个集装箱的销量,而如今,1号店出售来自29个国家70多个品牌的300多种液态奶产品。每天的销量可以达到7个集装箱。
此外,记者从日本明治乳业官网看到,该公司于去年宣布将真爱系列奶粉暂时退出中国市场,转而加码低温牛奶和酸奶的业务。
国际巨头
对高端市场冲击较大
与国际大牌扎堆进入中国市场不同的是,纷纷转型做婴幼儿乳粉的中国乳业巨头,眼下必须要面临的是奶源的不足问题。光明乳业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液态奶业务会按照原先的战略计划去供应。完达山方面表示,针对液态奶和乳粉的未来安排,该公司会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自己的生产线。
一行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虽然企业称,只要持续做好奶源基地的建设、奶牛的补充引进,奶源缺口问题即可陆续得到缓解与解决,但扩建奶源并不容易立即产生缓解效果,短期内,企业还要面临奶源是主攻乳粉还是液态奶的抉择。“而从企业的目前态度看,液态奶业务还是存在着被缩减的可能。”
很显然,这无疑为其他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创造了条件。而国际品牌凭借着其安全信誉较高的优势很可能抢占到一定市场份额,尤其是一些高端奶市场。“随着食品安全愈发受到重视,进口液态奶,尤其是中高端液态奶进入中国市场的份额会越来越大。”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如此预测称。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国外品牌为适应中国市场推出低价产品,冲击力可能更大”。
然而,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认为,由于保质期、价格等原因,国内液态奶品牌的竞争力要优于进口品牌,尤其是巴氏奶和酸奶领域,因为两者保质期更短,外资品牌暂时能形成的冲击较小。
液态奶
原有格局恐生变
据了解,在行业整治的背景下,为提振国内乳企信心的“国家队”也逐步形成。去年9月28日,在第一批国产婴幼儿乳粉新品推介会上,包括伊利、蒙牛雅士利、飞鹤等6家企业入选,被业界称为第一批乳粉企业“国家队”。四个月后,第二批乳企产品推荐名单发布,其中包括三元的喜能宝和爱力优婴幼配方粉、浙江贝因美的冠军宝贝系列婴幼配方粉等。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乳业研究员宋亮认为,各大乳企加码婴幼儿乳粉是大趋势,在奶源紧缺问题上,企业需要自行进行结构调整。
然而,奶源紧缺依然是现实。据记者观察,奶源紧张问题在去年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奶源缺口达到430万吨。有分析称,自然条件和疫情等因素造成奶牛减产,奶农养殖户利润被压缩,导致奶农的积极性大幅下降,造成目前国内奶源供需严重失衡。业内人士预计,奶源短缺要到2015年才会有所缓解,但随着消费需求增长,奶源紧张是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另有业内专家认为,就在各大乳企在乳粉业务上雄心勃勃之时,如果他们的液态奶市场份额被其他企业趁机夺走,其原有市场地位将被撼动,曾经的“多足鼎立”格局可能会不复存在。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