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内职业介绍广告密密麻麻 朱晓颖
![]() |
市场外撑起X展架“抢人” 朱晓颖
民工不慌“民工荒”“钱太少”“人不行”是“荒”主因
下雪天穿着单薄的棉袄,指甲缝中填满泥土,从老家山东滕州到南京务工的郝明强已经在劳务市场转悠了几天。他不断从里边口袋里掏出旧名片翻看:“不行就去上海,打这个老板的手机。”
春运返乡潮过后,长三角各大城市外来务工市场上演着另一场择薪迁徙、“用脚投票”运动,折射出中国各经济板块产业更替、升级换代倒影。
郝明强也是这大军中的一员。他老家山东,外出务工18年,曾在上海做装潢工,今年到南京碰运气。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九岁,这个年纪的花销让他觉得肩膀上责任沉甸甸。
“南京工资给得不行”,他转悠着,看着密密麻麻的招工广告,身边职介人员的大声吆喝也没能吸引他。“以前在上海干装潢小工,一天160元,包吃住;南京这边只有120元/天,还不包吃住”。他不停摇头。
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开业已是第二天。接近午时,前来招工、务工的人员不但没有散去,反而越聚越多,人气很旺。务工者们大多显得心有底气:薪金未达心理“保底线”,宁愿不那么着急,再等等看。
曾在苏州染布厂染布的左言跃,去年到南京在桥梁上穿电线,穿了一年,觉得每天9小时、无节假日、月薪三千元太辛苦,今年重新找工作。刚从招养殖工的咨询人群中挤出来,他说:“今年希望找个(月薪)四千元的,哪怕不着急,也要大差不差。”
市场内,招聘广告贴得密密麻麻,职介排开一溜,一些性急的招工者跑到大门外,要么扯嗓子“抢人”,要么摆开展示架、上写两个大字“请人”,同行间还有些竞争。通往市场的路边电线杆上,贴满了各种小广告。
南京一家储运企业的人事部吴女士在寒风中吆喝了两天。她在一条街上来回散发打印纸,每到一处就有不少务工者围上去,询问薪资待遇,传看单页,觉得合适,他们就会留下手机号码。
她告诉记者,年后企业“两端”人才最缺:一线工人、高层管理者。除了“嫌钱少”的一线工人比较难招,需满足高素质要求的高端管理层人员,也一直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为了留人,每年都在涨薪,对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进行合理调配也成了经常之举。
外来务工人员构成也正悄然发生变化。“80后”“90后”新生代务工者,对自我诉求和价值实现要求往往更高,对在城市中的融入感、期待值自然也更高。
市场上不大能找到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有的在网络上投递简历。几家餐饮店招工负责人在现场“挨冻”“守株待兔”好几天,纷纷打出“基层三千底薪加奖金、储备竞级”标语,宣讲“吃苦耐劳”“勇于挑战”,总共也没招到几个年轻人,显得有些“一厢情愿”。
对于年轻一代迟早将成为用工主角,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于学荣认为:“用好人、留住人,建立科学用人机制,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员工自信心,使之得到社会尊重和理解,打造幸福感等已成为用工企业亟需破解的问题。”(记者 朱晓颖)
作者:朱晓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