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吴庆斌:“刚性兑付”已成潜规则 破解没那么简单

来源:新华网
  "刚性兑付"作为一项潜规则,其实并不是一项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因此业内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一直很强烈,但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表示。

  有些人简单的认为,"刚性兑付"的破与不破是金融中介的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但正如其复杂的起因一样,"刚性兑付"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兑付"或"不兑付"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相互博弈的过程,其结果取决于道德准则、商业信誉、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吴庆斌直面行业困局。

  如果退回到利率市场化之初,打破“刚性兑付”一定相对容易,因为对于影子银行体系投资的观念尚未形成。但是当顶着“刚性兑付”的帽子走到今天,“刚性兑付”早已成了影子银行商业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先是一大批投资人的投资观念已被惯得扭曲,对于这部分投资人来讲,即使是风险-收益对称的产品,如果发生了违约现象也不一定能够理性面对;其次是当前影子银行体系对自身的功能定位与市场对其的定位不符,也就是说市场中已经默许接受了多年来影子银行部门“刚性兑付”的做法,市场能否平衡的接受影子银行体系定位的转变是非常大的疑问。因此,简单的将“刚性兑付”破坏掉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机会成本。兑付问题的处置,取决于各利益相关方对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及其得到的利益之间的权衡。

  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进一步解释称,首先是金融中介对于自身商业信誉的考虑,其中还牵扯到影子银行部门是否尽到了管理责任,有没有使市场风险转变为了资产管理风险,概括来说这包括了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尽职调查的完善性。一旦刚性兑付打破,投资者信心很可能会发生崩溃,公司信誉倒塌、客户大量流失是十分可能的结果,这种机会成本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不到万不得以,相信很难有敢于这样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

  监管部门的取向也将影响事态的发展,一般来说,监管部门的底线是不能发生区域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一旦“刚性兑付”打破,可以说对于整个市场不啻于晴天霹雳,将严重的影响到市场中的投资者的预期,其影响可能遍布全行业,监管部门是否允许这种情形的出现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投资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一旦发生兑付事件,波及到过多的小额投资人往往会产生较大的的社会负面效应甚至产生一定的社会稳定问题,这也将对金融中介、监管部门的决策造成影响。

  地方政府对于地方经济的考虑也将产生影响。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社会融资尤其是大规模的融资往往有政府的身影牵涉其中,当发生“刚性兑付”危机时,若地方政府选择任其发生,那么整个地区的信誉、投资者信心、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都将受到影响,地方政府往往会动用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为出问题的资产进行补贴或增值。

  宏观调控部门对于形势的判断将影响整个进程,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已经相当庞大,“大而不倒”是宏观调控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兑付事件是否会产生“蝴蝶效应”,导致对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冲击很难判断清楚。当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值约为5,一旦影子银行体系遭到冲击导致直接融资规模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当前我国直接融资规模20万亿计,将会造成0.2万亿的新增GDP减少,简单估计将对真实GDP新增规模造成约8个百分点的下行压力。宏观调控部门能否容忍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而不加干预,将会影响到市场预期与各主要参与方的表现。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当前的体系下破解"刚性兑付"实是处处掣肘,各相关部门、中介、投资者均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却面对"刚性兑付"打破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寻根溯源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即转变影子银行体系的商业模式”,吴庆斌强调。
business.sohu.com false 新华网 https://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2/17/c_126144725.htm report 1682 "刚性兑付"作为一项潜规则,其实并不是一项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因此业内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一直很强烈,但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表示。
(责任编辑:Newshoo)
广告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广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