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雁冰 法国尼斯报道
可再生能源是间歇式的,而且难以预测,因此大幅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组合中的比重,将给电网造成短期的不确定性。
这些间歇式燃料给电网系统的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增加了电网运营商在集成和控制这些新能源时的压力,但也为新型电网:智能电网—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从2011年开始,由法国配电公司与阿尔斯通牵头,在法国南部的海滨城市尼斯,开启欧洲第一个智能太阳能示范项目,数百名居民和企业消费者参与了该测试项目。
用户们实现能源自我管理,这些新的“产销者”们根据电力供应商的建议,在用电高峰时段主动减少用电。此外,项目还包括一个“孤岛”区域,设有独立的光伏发电能力和储电设施,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脱离电网。
智能电网和智能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新方法摒弃了集中式的、单向的系统,更注重电力生产的流量管理,支持一个开放、互联的架构,通过减少负荷和存储解决方案来获得平衡。
本报记者专访阿尔斯通电网业务智能电网解决方案副总裁 Laurent Schmitt,他对智能电网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给予了解答。
中国的“高压”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阿尔斯通在上海成立了电网业务中国技术中心,主要是特高压交流(UHVAC)、特高压直流(UHVDC)输电设备和能源管理解决方案的高级研发和测试中心,阿尔斯通如何看待中国的高压输电发展?
LS:我们看中中国的高压市场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发电中心离用电中心很远,发电是西部多,用电是东部多。第二个原因是涉及到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特色,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量非常大,拥有很大风电站,太阳能发电站,和欧洲不太一样,欧洲主要是在低压和中压的部分有很多可再生能源,但是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是高压的,电量非常大。
《21世纪》:从智能电网本身的特性来讲,中低压的合适还是超高压的比较合适?
LS: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偏好,可能中国的偏好是大设备高压这种。在欧洲可能不一样的,更多是当地生产的,是低压的。在美国更多关注的是实时负荷的管理,可再生能源关切要低一些,每个国家情况不一样。
《21世纪》:美国地域也非常的宽广,用的是高压式电网技术吗?
LS:没有中国那么高。
《21世纪》:如果从成本的角度来讲,用高压会比低压做智能电网高吗?
LS:对于在成本方面承担的风险,高压会成本风险小一些,因为是集中型、紧凑型的,如果是中低压要管理很多的用户,人力资源成本首先就高了。
大型电力公司角色正在转变
《21世纪》:法国尼斯智能电网示范项目政府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直接把这些钱用于发展经济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你们如何劝说发展中国家来发展智能电网?
LS:中国的经济更有组织性、集中性,不像法国或者是欧洲其他地方,它的经济主体很多,所以更容易搞这样的项目,但反过来说,中国可能在让消费者能够自由介入、参与这一点上,比在欧美国家贯彻起来会比较困难一些,所以有优势也有劣势。
《21世纪》:尼斯项目已经运行了两年,能不能以这个项目为例,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投资回报?
LS:现在做这样的成本效益分析可能还太早,这个项目还属于技术可行性阶段,因为要看一下智能电表还有网络管理,各个层面技术瓶颈在哪里,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等。目前还处于评估阶段。
《21世纪》:现在可再生能源在整个供电的比重中还非常的小,如果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家庭能够完成自己供电内部的微循环,那么对于发电、输电企业来说,他们未来的角色和定位是什么?
LS:不仅在法国,在欧洲或者在美国,这种大型的电力运营商越来越多的角色已经转换成市场的推动者,只是要推动市场机制进行更良好的运行,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第二,大型电力供应商自己开始涉足可再生能源,例如法国EDF,他们就是法国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商,而且阿尔斯通和他们也合作了很大的离岸风电项目。
《21世纪》:中国大型电力企业不太愿意发展可再生能源,可能会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有所影响。
LS: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看中国政府未来如何处理电力市场的开放和解除管制,中国大型电力供应商,或者是大型电网公司还是有一些非常大的电网项目,但是在未来中国进入新时代,就不只是要让大型电网公司去建大型电网。
这些大型电网公司或者电力运营商越来越倾向于要赋予消费者更多的自主权。
未来消费者出现自主权的可能第一个发生的是在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经济相对来说也比北方发达。所以未来像南方电网这样的公司可能会起到牵头的作用,导入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提供其他的电力服务,不仅限于电网。
智能电网成本考
《21世纪》:尼斯项目作为示范效益的项目,各方投入非常多的资金,您觉得未来这种项目的投资或者融资方式有什么样解决的办法?
LS:应该从替代的角度来看,实施智能电网就已经省下钱了。原先需要建大型的输电线路,也就是说用这些硅片或者一些信息技术等等,在智能电网这方面来看,这方面资金会省下来,大约会节省20%的资本支出(建子站、建塔、建线路)。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项目运营方也正在和监管当局进行沟通,基本上在融资方面能够做到一个平衡,也就是说没有追加成本,以智能替代其他大型的基础设施。
《21世纪》:但对于很多地区来讲这些塔已经建好了,除非是在新的城市,从零开始才会节省。对于现有供电的地区能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么?
LS:已经有电网的城市,现在面对的供电形式或者要求是不一样的。以前提供的是能源,现在提供的是电力,以前提供的是千瓦时,现在提供的是千瓦。现在要应对用电高峰的出现,还有平均的用电水平要低,因为有节能环保的要求,但是有波动性。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很好的管理,还是要建很多的子站。
《21世纪》:怎么看待深圳未来可能的智能电网项目,会是什么样的智能电网项目。
LS:深圳和尼斯很像,深圳的挑战是把分布式发电能源汇集起来。现在深圳已经开始实行电动车的出租车,形成电动车网络,深圳的建筑物已经有光伏发电了,未来我们希望和南方电网共同合作,让深圳成为全中国内地非常好的智能电网示范项目。(编辑 王世玲)
作者:耿雁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