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究竟能否如愿下降?
相信多数人观点认为,市场化使竞争更加充分,利率下降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两会期间的表态显示,情况或许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
周小川称,社会上希望推进利率市场化多是希望减少利差、减少银行过高的息差收入,这样的愿望央行完全支持;但实际做起来,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很可能会走高,在达成新的平衡之后,可能会重新走低。
周小川也强调,很多改革必然有利弊,有时不能完全免除短期痛苦,要从中期看效果。
利率或先升后降
对于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不降反升的判断,央行其实此前已经有过一次“吹风”。
2013年,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公开发表署名文章称,利率市场化初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率水平普遍上升。
盛松成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投资仍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利率决定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利率和投资正相关,而与储蓄负相关,且贷款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更为敏感,巨大的投资需求将推动贷款利率继续高企。
此前,有国有大行战略研究部门也对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表现进行过分析。分析报告认为,改革之前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因此多数均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一旦取消管制,利率将在资金供求力量推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世界银行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利率市场化后,在名义利率比较齐全的20个国家(既有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有印度 、巴西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中,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比较齐全的18个国家中,17个国家实际利率上升,仅1个国家实际利率下降。
“有什么办法能够缓解这种现象还在研究之中,有些改革必然是有利有弊的,要从中期来看怎么做,并不能免除短期痛苦。”周小川还称。
至于银行利差,盛松成也认为,存贷利差不会大幅收窄。
利率市场化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存贷利差:一是存款市场的竞争将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增加;二是贷款市场的竞争会使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下降,贷款收益减少。银行存贷利差因此将缩窄。
但利率市场化也会对银行有利。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是利率的执行者,没有利率的制定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有了价格的制定权,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会更加主动,可能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这些贷款利率较高,能改善银行财务状况,但也会提高贷款利率的整体水平。
盛松成称,综合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会缩小,但大幅收窄的可能性较小。
微观钱紧资金去哪了?
此外,周小川还谈到,目前我国货币总量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加上物价因素和人民币杠杆率不断提升,没有多少人真正认为目前货币总量过紧、需要放松。但微观上很多地方觉得钱紧、利率走高。
2013年,我国GDP增速7.7%,CPI上涨2.6%,而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达到13.6%。这意味着,M2增速比GDP与CPI增速之和多出3.3个百分点。但按道理,随着我国货币化的基本完成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加之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M2增速与GDP和CPI增速之和的差距均应逐步减小。
从这个意义上看,货币供应量其实并不紧张。但有意思的是,微观主体普遍觉得融资困难。更有甚者,2013年6月、12月还连续两次发生银行间资金紧张的情况。
周小川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国房地产行业,家庭与开发商贷款占银行资产的20%,国际上很多国家占到了银行资产的50%,单从这一块看比例不高。但这个占比低也与我国开展商业房地产开发时间不长有关。这一块是不是主因,还得再分析。”周小川认为,有人认为存在一些僵尸企业占用了过多货币,从贷款存量和增量两方面来分析,也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些企业占多了。地方融资平台对资金的占用也需要研究。
此前,央行在回答为什么在广义货币M2数量庞大的同时市场上会感到所谓“钱紧”的问题时曾表示过,各类融资活动越活跃,就越是会消耗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导致对流动性(基础货币)的需求上升。
“利率市场化推进、经济结构性因素和开放环境下的外溢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央行还称,此外,一些财务软约束部门资金需求量大,对利率敏感性相对较低,其大量融资也推高了全社会融资成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