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津冀三地专家共同撰写的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认为,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关键在于京津能否唱好“双城记”,实现城市间的交融与融合。
3月25日发布的该蓝皮书认为,京津冀地区超大城市高度集聚、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以及行政强势、市场弱势等问题突出,导致京津冀发展缺乏支撑力。
蓝皮书认为,京津冀城市群未来应优化空间结构,在“点、轴、带、圈”上实现重大突破,突出市场主导,强化空间网络联系,提升城市群质量。
区域间不平衡性加剧
京津冀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仍处于组接阶段,未来应重点促进城市间交融与融合。
“从京津两市周边新城的发展来看,存在着城市功能不健全,各功能之间在发展时序上不协调等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蓝皮书主编祝尔娟说。
数据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共有城市35个,其中中央直辖市2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22个。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35个城市中,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共8个,50万~100万的中等城市3个,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达24个,城市数量呈“哑铃”型。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张耀军介绍,从城市人口分布结构来看,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各等级规模城市人口比例显示,两个超大城市北京和天津常住人口容纳了整个地区的60.82%,远大于其他大中小城市容纳的市区人口总和。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其他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呈“倒金字塔”型。
“这种不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最终会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支撑力。”祝尔娟说。
数据显示,2012年京津两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京津冀地区的41.7%,GDP占53.7%,财政收入占70.9%;而同期,河北的投资、GDP以及财政收入占比分别为58.3%、46.3%和29.1%。
蓝皮书介绍,北京和天津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地带,而且在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处于核心位置,京津的经济实力和两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远大于其他城市,是决定和影响整个区域的增长重心和经济中枢。
从经济实力来看,2012年北京和天津两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53.7%;从经济区位度来看,2000~2010年,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区位度都有较大上升,且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与北京、天津相邻的廊坊、承德和唐山的经济区位度也有所上升。
而距离北京、天津较远的城市(如石家庄、邢台、邯郸)的经济区位度却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反映了北京和天津两市的极化效应依然明显,区域内不平衡性还在加剧。”祝尔娟说。
蓝皮书介绍,从人均GDP来看,2012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14027.13美元和15129.04美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5838.95美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094美元)。
“河北省的城市规模及其经济实力,与京津两市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双核"格局突出,内部发展不平衡。”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张贵说。
2012年,北京市、天津市城镇人口比率分别达到86.20%和81.55%,已迈入高度城镇化阶段,而同年河北省的城镇人口比率只有46.80%,尚处在城市化中期阶段,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整体水平低于长珠三角
三地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期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并不低,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居中,三者城镇化率分别增长了13.69%、27.04%和15.98%。
但从城镇化率来看,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3.7%和82.7%,而京津冀城镇化率只达到55.01%,城镇化率分别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低8.69个百分点和27.69个百分点。
祝尔娟认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外向度偏低。
数据显示,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的15.12%(其中天津市最高,为23.68%,河北省最低,为7.02%),远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60.44%和63.37%的水平。
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略高于珠三角,但远低于长三角,只相当于长三角的36.9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文魁分析,珠三角的产业聚集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的;长三角的产业聚集是在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权力下放、政府间合作日益加强、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政府与市场密切结合的产物。
相比之下,京津冀城市群的市场化程度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产业聚集与发展更多的是政府主导下以行政规划的方式形成的,行政垄断色彩较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吴庆玲等专家的研究发现,目前,京津冀地区新城对中心城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功能已开始显现,而第三产业没有出现从中心城向新城转移的明显趋势。
吴庆玲介绍,从第二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北京周边的部分区县开始发挥承接中心城区工业产能的作用,但第三产业没有出现向新城转移的态势。通过2005~2012年中心城地区与新城地区比较,发现中心城各区批发与零售业基本处于增长态势中。
研究发现,天津新城成为中心城第二产业的主要承接地。2005~2012年,新城各区县第二产业的比重均有所上升。但第三产业并没有出现由中心城向新城转移的趋势。
大城市管理面临挑战
“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明显的异地城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涌向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张耀军说。
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0年,河北省向北京输送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在100万人左右;向天津输送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在60万人左右,且呈逐年增加态势。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来京人口为155.9万人,占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22.1%;而在天津市的常住外来人口中,来自河北省的人数为75.45万人,占天津市常住外来人口的25.2%。
张耀军说,异地城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中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对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电力交通、市政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也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大城市的运行与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蓝皮书介绍,由于大量的人口、企业和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在中心城的集中,众多的优势强烈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口和企业的聚集,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在近10年中内城出现了人口反弹性增长。
“又由于在新城的建设中,过于强调转移中心区人口这一目标而忽视了生活与工作配套,使得北京的许多新城变成了有业无市的"卧城"。”张贵说。
蓝皮书以北京亦庄为例介绍,虽然目前它已经集中了564家企业,却也只是个有业无市的“卧城”,并没有起到疏解人口的作用。而通勤距离的增加,引来了大量的人流和车流,不仅远远超出了中心城的承载力,还带来了极大的环境压力。以雾霾为例,2012年北京雾霾天数达到124天,为过去10年之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博士李彦军认为,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应从城市功能疏解入手,采取措施鼓励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外迁,严格抑制中心城区的开发冲动。
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臧学英在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尽管面临着多种困境,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潜力巨大,存在诸多新增长点。
臧学英领衔的京津冀联合课题组分析认为,北京的通州区、大兴区、海淀区、昌平区,天津市的滨海新区、武清开发区、北辰东丽区,河北省的石家庄正定新区、唐山市曹妃甸区、沧州渤海新区和廊坊空港新区在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发展机遇以及发展趋势上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新增长点。
供图:京津冀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
作者:章轲来源一财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