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颖桦 北京报道
2014年的券商创新大会进入倒计时。
2012年的券商创新大会,唤醒了券商行业的能量,也带来了行业扩张欲望中的发展暗礁。2014年,是券商创新的第三年。在这一年,券商资管成为银行、保险、信托、基金之外的第五极已经确立,但是无技术含量、 通道化、边缘化的质疑之声也不断。
2014年将是从量变进入质变的关键一年,监管的推动与引导也可以见到对其的重视。
事实上,在2012年发布创新十一条之后,2013年的券商创新大会并非发布新的创新纲领,而是强调风控与落实创新。
但是,为了2014年的券商创新大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却在此前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征求意见,涉及到十方面的创新方向。可见为了推动创新进入“质变”,监管层已经准备再度释放制度红利。
这其中账户管理改革与场外市场发展,或是解决眼下券商资管发展困境的关键。
创新第三年
2012年的创新十一条纲领,带来最为直观的变革便是券商资管规模的爆炸性增长,从2012年5月份的券商创新大会召开之后到2012年底,整体规模达到1.89万亿元,到了2013年底,根据中证协的数据显示,证券行业受托资金规模突破5万亿,达到5.19万亿元。与2011年底的2819亿元相比,已经实现了超过17倍的增长。
可以说,2012年的创新风暴至今,券商资管出现让市场瞩目的剧变。
然而,这种量变背后是通道业务在规模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点,2012年底的1.89万亿元规模中,定向资产管理的受托资金是1.68万亿元,比2011年底增长了1190%,占整体规模的89%。
在定向资产管理的1.68万亿规模中,绝大多数属于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数字大概是1.5万亿元,占到券商资管规模的近80%。
而这种趋势随着创新迈入第二年而越发明显。到了2013年底,定向业务占比已经接近90%。比较谨慎的判断是通道业务占到了定向业务的八成,占据了总体规模的七成以上。比较大胆的判断则是接近九成为通道业务。
“九成的判断也并不夸张,有些券商的通道业务占比已经接近100%。”一位券商人士指出。
这种有极大规模驱动力的通道业务,如同一枚硬币,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两种影响。
消极的方面,没有技术含量、沦为他人的渠道,价格战已经到了底线,到了不赚钱的边缘。积极的方面,这是一次让资管业务从紧盯证券市场到向金融市场延伸的转变。
“不管通道业务技术含量高不高、是不是打价格战,至少让券商找到了一个门槛低、投入少的资管创新切入点。起码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在人才、客户、制度储备几乎没有的场外非标业务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一位北京券商部门负责人对记者指出。
无论如何,在通道业务为券商资管打开了局面之后,下一步怎么走,已经是创新第三年要解决的最为核心问题。
换句话说,量变之后如何质变?
质变的难关首先是解决通道业务模式的券商角色“边缘性”,在通道业务中,资产(投向)和资金(客户)都在银行端或信托端,如何能够真正撬动客户,让更多的场外资金能够进入到证券行业?
其次则是主动管理能力的问题,在初步完成资源累积之后,无论是券商主动管理能力,还是客观条件上的政策制度环境,都仍未成熟,远不能跟银行、信托等相比。
这两大难题,或交由即将来到的2014年券商创新大会提供制度方面的突破。
账户革命
无力让更多的场外资金进入到证券行业,并留在这里,这是证券行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过去禁锢于证券市场,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导致客户的流失;比如在场外非标业务上后知后觉,只能让客户留在银行和信托手中。
然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或在于基础上的不足:支付、结算等基础功能的空白导致账户管理话语权的长久失落,或是制度创新亟需松开的一个桎梏。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方面的创新意义甚至比2012年的投资范围大松绑更加重大。“此前的一法两则是让券商自管视线从证券市场移到金融市场,而账户管理的创新则是一切的根本。”一位北京券商创新业务负责人对记者指出。
在券商风险整顿之前,券商曾经一度拥有过支付与托管结算功能,但是由于风险事件的发生,监管层采取了一系列刚性的监管措施:先是取消现金柜台,接着又实行保证金第三方存管,最终使得证券账户除了交易与投资之外,失去了开发其他功能的可能性。
随之带来的结果很明显,除了证券账户的功能单薄之外,由于现有法规限制,客户的资金根据理财需求存放在各实体账户中,如果客户想调整理财结构,就需要通过银行进行反复 “资金搬家”。
在这两种情况下,证券账户也就失去了对客户资金的粘性。没有了对客户资金粘性的账户,券商也就只好将“忠实”资金拱手让出,随之只能陷入前述的困境。
幸运的是,证券账户革命已经开始启动。
早在2012年9月,张育军上任证监会主席助理,开始负责机构监管后,便经过调研指出证券行业应发挥
交易、托管结算、支付、融资和投资等五大基础功能。
而到了现今,券商的支付账户革命已经呈现了三种路径,上述创新业务负责人总结了三种模式:
一是国泰君安模式,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间接参与者角色实现支付服务,这模式不易在行业内推广;二是光大证券模式,与银联支付外部合作,支付公司作为通道,采用后端实现支付服务,这种模式不能形成行业支付体系;三是华创证券模式,采用专门从事证券机构支付应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支付服务,技术上采用全自动流程,各证券公司接入时不作大的技术和业务调整即可快速实现,便于推广,可立即建成行业支付体系。
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届券商创新大会上,这场证券账户革命或会迎来制度层面的全方位优化。
在《意见》中,“拓展证券经营机构基础功能”成为“创新机制”、“牌照管理”之后的第一项业务与功能创新要务。
在这一方向下,开篇便明确“完善证券经营机构功能定位,支持证券经营机构发展 销售交易、托管、结算、支付、融资、投资等基础功能,建立现代化投资银行。”
《意见》还明确支持证券经营机构建立与私募市场、互联网金融等业务相适应的账户体系,强化账户功能;加快推动公募基金统一账户体系建设;推进统一账户平台建设,实现同一投资者在不同交易场所的账户信息关联,促进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优化和完善。
事实上,这或为将来券商“超级账户”的实现拉开制度建设方面的序幕。
在细节方面,意见还提出“支持证券经营机构开展客户资金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证券业务,设立网络证券经营机构。”
“行业支付功能肯定是5月份创新大会的重点之一,到时你可以关注。”上述创新业务负责人提醒指出。(编辑 简俊东)
作者:杨颖桦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