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指出虽然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最终方案还未出炉,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需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这一原则已确定。
坦率地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是是非非,各方并非不清楚,一直推动较慢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保系统中各种统筹还未完全实现,另一原因就在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制度改革阻力较大。一项改革阻力大,正因为其历史积累较多,也正说明它需要迫切的改革。养老制度无论进行怎样的探讨、辩驳以及技术论证,最后都将绕不开二元制的消除,没有二元制并轨,就无法谈及养老制度的公平性。
当人口红利逐渐逝去的时候,当一个人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耗尽自己一生的过程中,生命也像沙漏一样在不断流逝,老年生活的最低水准,应该是一种公共品,理应由政府承担,即政府的“兜底”功能,社保的功能应该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且养老制度应该体现公平性。
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遵循着渐进性思路,并轨首先从事业单位做起,尽管很多人抱怨,事业单位(如大学老师)职工账面工资也不高,再让他们每月缴纳保金,等于是降低他们即期的生活水准。但正如讨论公务员的工资与收入问题一样,事业单位的职工们,收入与工资也基本是两个概念,以大学老师为例,他们的工资数额的确不多,而很多老师也并不指望靠工资来维持自己还不错的生活品质,课题事务费,及在外授课、兼职的费用,才是他们维持较高生活水准的保障。这并不是说这些都是“灰色收入”,其中一部分收入是合理的,但改革正是要让这部分合理的收入账面化。国外一些大学老师的年薪制,既保证了他们可以潜心向学,主要关注自己的学术与教学,也令他们的生活品质有了极大的保障。另外,国外一些大学还采取学术岗位和教学岗位的分类管理,使得一些有学术研究能力的老师更能集中精力关注科研与创新,而教学类岗位的老师也不必去争抢申请各种课题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同的评估体系令他们都能各得其所。
可见,现在的养老金改革,并不是一个每月多交钱还是不交钱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这项改革不是像有些专家说的那样,是一个“昂贵的改革”,谁来为此埋单。改革有时就是会产生一些既得利益的耗损,否则就无需改革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不等于财政要继续以另外一种方式埋单。这些改革阵痛可能是短时的,好处是长久的。锐意改革的改革者们应看清这一点,而不是短视地为一些群体的不合理呼声所牵绊,而延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要改革。(编辑 刘晓忠)
作者:祝乃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