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22日电(记者姚玉洁)醒目的红蓝绿三色标志,小小的银联卡片,在短短十年内打破VISA、万事达长期垄断的全球支付市场,成为全球颇具影响力的银行卡品牌。
银联打造自主品牌的背后,是中国金融产业加快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步伐,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迅速崛起、争夺技术标准和话语权的软实力之梦。
自主标准的“联网通用梦”
在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个春天,中国银联在上海浦东挂牌成立。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个品牌会给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来多大变化。
2013年,我国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额达到32.3万亿元,而在银联成立前的2001年,这个数字仅为916.5亿元。截至2013年末,国内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超过700万户,POS终端超过1000万台,是2001年银联成立前的近50倍;同时ATM近55万台,约为2001年银联成立前的14倍。
令人羡慕的几何级增长速度背后,是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从1985年我国第一张银行卡诞生至2002年,各家银行自行发卡、自建受理网络,我国银行卡无法跨地区、跨行使用,更无法在境外使用。
加入WTO的中国金融产业,开始规划联网通用、资源共享,建立自己的银行卡组织。这个凌云壮志,却面临“三无”困境。
“一是没有统一标准,当时全国18个城市中心所用标准各不相同,所有的交易资料都掌握在系统开发企业手里,其中还有很多外国公司;二是没有技术规范,我们找到著名咨询机构埃森哲,他们认为国际上只有VISA和万事达的标准,根本不可能自建系统;三是没有技术和资金支撑,当时测算如要满足国内的刷卡需求,系统需要每秒处理3000笔交易,IBM在不确保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设备和软件的报价竟超过25亿元。”中国银联助理总裁戚跃民说。
一穷二白的银联,只能自主创业。“经过连续奋战,银联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接清算系统,每秒可完成交易12500笔,国内银行卡交易成功率由此前的49%提高到99%以上。”戚跃民表示。
民工兄弟的“天下无贼梦”
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中,农民工傻根怀揣打工所得数万元,归途遭遇各路“飞贼”。现实生活中,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长年空白,每年春节前夕,农民工兄弟不得不在打工地和家乡之间进行“现金大搬家”,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巨额的现金调度浪费了极大的社会资源。
2011年起,中国银联大力推动助农取款,在全国县及县以下地区的农信社、邮储银行布设ATM机和POS机,只要是银联卡就可以取钱。“打工地挣钱,家门口取款”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目前,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已覆盖全国4万多个网点。
数据显示,我国银行卡消费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从2002年的2.7%提高到2013年的47.5%,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国外经验表明,银行卡渗透率每上升10%,能直接提升GDP0.5个百分点。
一卡通行的“国际化梦”
来自上海的周萍夫妇春节去澳大利亚探亲,从悉尼机场搭乘出租车,一上车就看到“银联”标志。目前,澳大利亚境内97%的出租车刷卡机接受银联卡支付车费。
一卡在手,走遍全球。截至2014年2月底,境外共142个市场开通了银联卡业务,境外累计开通商户超过1200万户。2013年,银联国际业务总交易量超过62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游客强劲的海外消费能力,是银联卡境外高速拓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内地游客海外消费金额约1021亿美元,超过德国和美国居全球首位,人均支出约1200美元。
在境外使用银联卡的方便之处在于,VISA、万事达等外卡一般要收取1%-1.5%的货币转换费,而银联持卡人在境外消费刷卡,直接以人民币记账和还款,免收货币转换费。
“去年银联卡跨境交易额超过6200亿元人民币,按照1%的转换费计算,银联给刷卡人节省了62亿多元的刷卡成本。”银联国际首席品牌官董力说。
中国银联常务副总裁蔡剑波表示,银联受理网络在全球的延伸,不仅为中国人境外消费支付提供方便,还为越来越多的境外持卡人日常消费和国际出行提供便捷的服务,目前香港、韩国、日本等市场发行的银联卡已在全球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市场频繁使用,境外银联受理网络的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2013年圣诞节前夕,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迎来了一张新的中国面孔,中国银联品牌形象宣传片首度亮相“世界的十字路口”。
“银联不但要成为高效、安全的转接清算服务提供者,规则、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广者,新业务、新产品的创新者和引领者,境内支付产业各方利益的协调者,也要成为中国支付产业国际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说。
作者:姚玉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