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 郑晓奕)在青海戈壁滩,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变身”成为水电站的“编外机组”;在江苏滩涂地,波光粼粼的鱼塘上覆盖着蓝色太阳能电池板;在河北张北草原,巨大的风机叶片下是蔓延的太阳能电池板……记者近日实地调研发现,以水光、渔光、风光等多能互补方式建设的光伏电站,因其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具备经济性和推广性,有助缓破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瓶颈,大有“助燃”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之势。
在黄河上游第一坝—中电投龙羊峡水电站的不远处,32万千瓦的太阳能电池板铺展在方圆10公里的戈壁滩上。这是我国第一个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也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
“光伏发电通过输电线路并入龙羊峡水电站,一同打捆送出,相当于龙羊峡新建了一台水电机组。”业主单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黄河公司总经理谢小平告诉记者,这种水光互补、组合电源点的新模式,既优化了光伏电能质量、避免了“弃光”,又提高了水电站对电网的调节能力和送出电线的利用率。
太阳能发电因其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会对电网稳定性造成影响,必须调配其他电源进行补偿调节。而水电机组具有快速调节性能,能够将光伏发电的锯齿型出力曲线调整为平滑稳定的曲线。
“用水电来调节,一下子把不稳定的光伏发电变成优质电,避免了送不出去造成"弃光"。”谢小平告诉记者,水光互补的调节是通过一套自主开发的系统控制软件来实现的,这套系统填补了国内此类关键技术的空白。
龙羊峡水电站总经理张空海告诉记者,水电站也得到实惠,因打捆了光电,送出线路的年利用小时数比原来设计的4621小时提高了300多小时,盘活了存量资产。同时,水电站对电网系统的调节能力也增强了。
自去年下半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并网光伏装机容量1942万千瓦,仅去年一年就新增容量1292万千瓦。
俗称“国八条”的《意见》支持地方创新光伏发展方式,并明确鼓励利用既有电网设施按多能互补方式建设光伏电站。业内人士认为,探索多能互补方式有助破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瓶颈,缓解“弃光”“弃风”等矛盾。
中电投黄河公司水光互补的创新模式,已通过有关专家组的验收,4个月的实际运营也取得了成效。公司计划今明两年将这个水光互补项目扩建至85万千瓦。公司副总经理杨存龙认为,这个项目在拥有辽阔未利用土地、光照和水利资源都丰富的青海等西部地区具备推广价值。
向东2000多公里,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江苏省,光伏投资运营商盯上了大片的鱼塘和芦苇荡。中电投集团江苏公司在建湖县首创渔光互补型光伏电站模式,在流转承包来的1500亩鱼塘上架设了4万千瓦太阳能电池板,水上发电水下养鱼。这个电站规划在两年内扩展至20万千瓦规模。
中电投江苏公司副总经理魏居亮说,建设前曾担心水面会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实际效果却是,水面的日照、通风和降温环境更好,有利于延长组件的寿命并提高发电效率。尤其在夏天,其发电量比同类地区光伏电站高出6%。
这家公司与当地运维承包商及水产研究所结成科技联姻,养殖适合在电池板下“躲太阳”的喜阴鱼类,实现了养殖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高附加值产出,同时保障了光伏电站的专业运维。“正在开发垂钓等休闲服务业,从而实现一二三产的叠加,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运维商江苏中压电气集团总经理蔡泽斌说。
渔光互补模式技术难度小,便于推广。据悉,在江苏、安徽等东部省份已有不少尝试。不过,魏居亮也反映这个项目存在融资难、送出电网配套慢等推广难题。
在河北张北草原,国家电网公司风光储示范基地已成功研发并运营将风电和光伏两种不稳定电源互补变成优质电的项目。其他如风能与抽水蓄能电站的优化运行技术也在探索中。
业内人士认为,探索开发水光、渔光、风光等多能互补的光伏电站发电模式,有利于促进光伏电站的及时并网和高效利用,助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但要使光伏应用真成“燎原之势”,需着力解决银行贷款、电网接入等难题,在投资主体上考虑引入混合所有制,以进一步调动地方、企业等开发和运营光伏电站的积极性。
作者:郑晓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