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2014年5月10日——5月1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共同承办,搜狐财经做为活动首席合作媒体,全程参与报道。
在下午的“资产与财富管理”分论坛上。中欧基金的窦玉明董事长用一个故事论述了注册制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变化。他指出在过去,上市公司由国家挑选,数量少,股民没法选择,只能忍受“高价质次”,股价虚高。注册制后,上市公司的供给加大,股民就能用钱“投票”,选择好的上市公司。但这也意味着原来价格虚高的一些上市公司股价会下跌。
在财富管理领域,一些基金公司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窦玉明指出这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基金公司股东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总体任期制才三年五年,都追求短期目标,基金经理追求短期,所以,搞老鼠仓,抓了不少人,很多人开始频繁的离职,业绩波动也很大。窦玉明指出,中国的金融机构想做一个“百年老店”,只有把员工发展成为有长线眼光的股东才能真正解决代理人机制。
以下是发言实录:
窦玉明:谢谢大家。感谢廖院长邀请我来参加这个会议,谢谢各位老师同学,我是1994年从清华研究生毕业之后开始进入证券行业,在1995年正式加入证券公司,开始自营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就是投资中国的二级的市场,那时候点位也在一千点附近,现在基本上做了20年了,回头一看,去掉一些虚增的大概就是原地踏步,20年还是从一千点干到一千点。刚刚听了讲PE/VC,王总过去也是做二级市场的,和我是同行,做二级市场的,后来及时的弃暗投明,上一场论坛,大家意气风发的讨论注册制开放了,PE/VC的另一个春天就要到来了,我们做二级市场的怎么这么悲催?20年熬过去了,马上又要接受重重的一击,是不是这么一个答案呢?讨论这个之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专门有一个菜市场卖白菜的,这个白菜市场是专营的,国家经营的,别人不允许去经营,而这个菜市场里的摊贩由国家精挑细选,只选三个或四个,全国所有人都必须去这个菜市场买菜,只有三四个摊贩,供给极端不足,明明两块钱一斤的白菜到这个市场就得卖五十块钱,一百块钱,大家还排队去买,因为如果想吃白菜就得到这里,时间长了白菜价格始终下不来,都是五十到一百块钱,慢慢摊贩也不讲服务了,把一些烂白菜也拿进来,因为没有什么竞争。突然有一天国家放开了,摊贩可以随便来买白菜了,原来买白菜的消费者都痛哭流涕了,怎么这么惨了?原来五十块钱的白菜现在要两块钱一斤了,是不是我们日子更痛苦了呢?我们二级市场过去二十年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VC、PE、投行都是拿质次价高的东西卖给我们,白菜明明两块钱我们非得认为一百块钱?我们没有那么傻,只是我们知道除了这之外没地方买白菜,当时我们买了五十块钱的白菜可以六十块钱卖给其他比我们更傻的人,事实过去二十年我们还做到了,确实有很多人比我们更惨。
现在整个放开,我想回到刚才的问题,真正二级市场的春天就要来了,因为马上有很多人卖白菜,我再也不用排队买白菜了,我相信下次拿着钱进去买白菜的时候会有很多摊贩大声叫卖,给我服务,我可以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合适的白菜。但是对原来在这儿买白菜的消费者来讲那是没办法,尤其原来存了一批白菜的日子更难过一点儿,大家现在都知道马上白菜就要放开了,价格已经跌到三块钱了,再跌不到哪儿去了,就算你买了五十块钱的白菜,现在已经到三块钱了,下跌的空间也不是太大。所以,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春天来了,而且是一个比较长久的春天。
回到今天谈的财富管理市场,我谈的话题从基金管窥财富管理的未来,我从行业简单给大家谈谈未来财富市场会怎么发展。首先,从公募基金来看,过去2007年到现在没有什么发展。1998年开始有公募基金,现在已经发展大概15年的历史,1998—2007年是公募基金的黄金时代,从一文不名到三万多亿,我把这叫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从2007年到现在没有发展。从这两个阶段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公司的发展情况是不同的。第一阶段,谁早进谁是王,牌照为王,我们基金销售都是好几百倍的认购率,王总当时在南方基金,他也经历过这个黄金时代,我们卖基金是不愁的。那个阶段只要证监会领导拿个批文给我们,我们直接就可以发了,不需要做什么销售。所以,第一阶段谁能拿到批文,谁进去早谁就赢了。2007年做的最大的公司基本是最早成立的公司,因为市场刚刚起步。2008年到现在谁赢了?渠道系的公司赢了,就是银行系和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第二阶段渠道为王,谁掌握渠道谁就赢了。展望未来,我认为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势头我比较看好。未来谁会赢?第一阶段谁进入早谁赢,第二阶段谁抱大腿谁赢。第三阶段我们看到一个很好的现象,既是残酷的又是好的,行业马上竞争开始了,我们发展了15年发展了90多家基金公司,按照证监会领导的想法很快发展了三五百家,竞争激烈,对消费者是好事儿,对现在的竞争者来讲也比较残酷一点儿,但是我认为经过这样的竞争,留下好的公司对我们整个行业是良性的,对个别公司来讲才是残酷的。
未来谁能赢?刚才潘总讲的差异化。国外三种模式,第一种最大的公司,规模足够大,成本足够低,品牌足够大。第二精品店,第三类单类产品。基本资产管理行业两个路,第一规模化,流程化,像制造业一样,制造的产品是标准化的,什么东西最关键的?就是制造成本,炼钢、炼铁,做其他行业都是,最关键就是成本控制。大公司由于规模足够大,成本下来了。第二类不比成本比品质,那就是走精品店,就两条路可以走。对于中欧这样的公司,包括未来新的公司,我认为如果没有大腿可抱的话,也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只能走精品店。
做精品店最关键的是什么?刚才说了做大公司最关键的要么进的早、品牌大,要么有大腿抱,如果做精品的公司,什么东西最重要?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什么刚才曹老师讲的一些私募基金看起来做的比公募好一点儿,它有什么好的呢?我认为核心的它的治理结构已经理顺了,它的这些人是真正的企业的主人了,现在中国的基金行业面临的治理结构的问题,股东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总体任期制,三年五年,大家看的比较短,看得比较短之后,总经理,下面的员工所有人都比较短视,比较短视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大家都追求短期目标,基金经理追求短期,所以,搞老鼠仓,抓了不少人,很多人开始频繁的离职,现在的离职率一年已经达到20%以上,业绩波动也很大,今年第一,明年最后,这些东西我认为都归因为治理结构,由于股东追求的是短期的,所以,我们总经理追求短期的,基金经理也追求短期,所有人追求短期以后形成一种代理人的结构,全都是代理人。
但是做精品最关键的是什么?你要考虑长期的,你想做一个百年老店,做的东西特别好,做爱马仕,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做不了的。对于做基金来讲也是,如果真的想做好的基金,做好的团队,整个培养过程是很长的,我们培养一个典型的基金经理,好一点儿的需要十年以上,培养一个团队,我估计花的时间会更长,天图的王总他们做了11年,对一个资产管理行业来讲可能才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好的基金公司都发展了百年的历史。所以,只有有长线眼光的股东才真正会有精品店的基础。因此,中欧基金我们是国内第一家进行员工持股,员工现在持有20%的股份,马上还有更高的比例,未来会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这样的话真正解决了代理人机制,所有人想的事情,核心员工想的事情能和公司的长期利益,能和客户绑定,才能谈到精品。所以,未来中国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分化会走向两条路,有一些现在就有规模,有渠道的,甚至包括很多大的国有企业有它的优势,中银、瑞信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支持,他们一定会做的非常大,留给我们的另一条路对我们来讲把治理结构调整好,选好人,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去发展。
今天简单的跟大家谈一下个人对基金管理行业的一个比较微观的看法,谢谢大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