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家大型券商研究所高层亦透露,近期监管层确实是在查研究员,但稽查对象不仅是卖方研究员,也包括基金公司的买方研究员。
监管层稽查内幕交易的风暴仍在整个证券行业蔓延。
这一次,稽查的对象不是公募基金经理、保险投资经理等投资群体,而是负责行业研究的券商研究员。
“有两个券商研究员被监管层盯上了,现在已经被边控。这两位在业内还小有名气,是新财富上榜的首席分析师。”一位电子行业研究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监管层稽查内幕信息交易的对象,已扩展到券商研究领域。
国内一家大型券商研究所高层亦透露,近期监管层确实是在查研究员,但稽查对象不仅是卖方研究员,也包括基金公司的买方研究员。
伴随监管层稽查范围的扩大,整个资本市场链条的群体莫不感觉风声鹤唳。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基金经理甚至纷纷退出微信群。
分析师被边控
5月12日以来,券商分析师被查的消息在圈内迅速流传。来自多个渠道的消息称,负责TMT行业的两位研究员被实施边控,且他们是2013年新财富上榜分析师。
TMT行业包含电子、科技、传媒三个子行业。2013年新财富获奖名单显示,该领域上榜分析师分别有11、9、13人,合计33人。
“这段时间确实查得很厉害。圈内都在传两个新财富上榜分析师被调查,而且已被边控。但只要没有官方证实,还是不能随便乱说。”一家券商研究所高层陈宁(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有业内人士称,究竟哪两位券商分析师被查,目前仅少部分人知道。因此,圈内纷纷猜测是谁“出事了”。
“圈内有传涉案的分析师名字, 我们不敢给他打电话,也不敢聊股票,就怕乱说话被监听,搞得自己也被盯上。”深圳一位基金经理透露,目前其与涉案分析师的唯一联系是看报告,就连微信也不敢发。
还有基金经理猜测这两位分析师是因哪些股票被调查。
“听到有分析师因为内幕信息被调查后,第一反应是他给我推荐过哪些股票。有没有涉及内幕信息,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这并非第一次传出分析师被边控的消息。
早在2013年底,业内盛传某券商医药生物分析师被边控,手机也被监听。那段时间,该分析师几乎没有出报告,外界也不敢与其联系。过了一个月,分析师又开始出报告,圈内才判断其“安全了”。
但今时不同往日,监管风暴之下券商分析师被调查的消息,让公募、保险、私募及QFII等机构变得非常谨慎。
“这段时间,我们看到很多基金经理退出微信群。有些基金经理甚至直接跟分析师说,以后有内幕消息,不要告诉我。”陈宁称,以前分析师从上市调研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主要是通过微信群传播给基金经理等投资人群。
但如今,机构的心态已悄然生变。
“微信聊天都有记录。有些票可能未必是根据内幕信息买的,但因为正好有聊天记录,很难解释清楚。所以,现在宁愿不碰。”一位基金经理介绍,稽查风暴搞得大家都很害怕,有些分析师也不再去打听内幕信息。
分析师也有“老鼠仓”
据圈内人士透露,监管层调查券商分析师的重点是泄露内幕信息。因为内幕信息的传递链条中,券商分析师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有些内幕信息的传播路径是由上市公司到券商分析师,再到买方机构。业内大牌分析师,尤其新财富分析师可以拿到一手信息,他们再将其传递出去。”一家老牌券商研究所高层指出,不管买方是否买卖股票,分析师的行为都属泄露内幕信息。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业内普遍存在。
“有些大腕分析师有三四十个微信群,群员以机构为主,但也有上市公司董秘、总经理、董事长,群里不定期发布消息。他还会组织沙龙等私密见面会,专门推荐有内幕信息的票。”一位上市公司董秘透露。
除泄露内幕消息外,近期监管层稽查分析师的另一违法行为是自己利用内幕信息获利。
这在券商研究行业的术语是“抢帽子”。
“抢帽子是指分析师发布研报或者调研信息前,先于或同步买入股票。这种行为就算没获利,也定义为抢帽子,属违法行为。”一位曾在券商等机构任职的人士说,业内有些分析师荐股前,自己也会“提前买一点”。
“抢帽子”中还有一种更严重的行为,即联合外部私募提前买入要向公募推荐的股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接触的一位私募经理,管理着规模不小的账户资金。但其公司并没有专门的研究团队,而是靠外部的券商分析师推荐个股。
“我们在五家一流券商研究所里有一流的分析师帮我们找股票,只要他推荐的赚钱了,我们就把30%-50%的利润分给他。”这位私募基金经理人士透露,分析师打听到内幕消息,会让其先买入。然后,再将消息告诉公募等其他机构。
在业内看来,这种行为不仅涉及泄露内幕信息,其性质已相当于基金的“老鼠仓”行为。
“如果仅仅是出报告前推荐个股,属违反分析师的从业法则,只是违规行为。但若分析师给私募荐股还从中获利,就是犯法,不仅是抢帽子,也是泄露内幕信息。”前述业内人士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某大型券商研究所就曾在2012年底发现旗下分析师在外代理私募自营盘,公司随即解聘该分析师。其后,该分析师正式操盘私募基金账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