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事件无碍基金子公司涉“房”,德邦背靠复星口气硬
外界多认为,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多是几千万元,一旦规模动辄上亿的房产项目出现风险,将无力抵抗。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郭建鹏/北京报道
无论风险再大,基金子公司对房地产项目的爱还是不会减少。
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多家基金子公司坦承,成熟的投资模式、土地质押的信任感以及房企背后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房地产仍是最热门的投资项目。
自2012年基金子公司面世起,房地产类信托项目就成为子公司最为重要的业务,理财周报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发现,超过半数的基金子公司涉足房地产类信托项目,而这类产品也是各家基金子公司的主打、甚至是全部。
风险逐渐暴露,然而,多数基金子公司无视风险,在他们的经营法则下,这一端背靠实力雄厚的股东,那一端仰仗有复杂背景的房产项目,还有投资者青睐的土地质押作为风控保障。他们自信满满。
根据第一信托网统计显示,截至第一季度,基金子公司已经推出了约40只类房地产的资管计划产品。
向政府融资背景靠拢
“圈里投房产的越来越慎重了。”北京一位私募老总对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记者说道。
发始于光耀地产的事件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度关注,不过,这位私募老总却对理财周报记者说:“谨慎不代表不做,房地产还是最热的项目。”他强调,以往投资机构看重的是资产实力,“如今更相信现金流。”
金元惠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内部人士也向理财周报记者证实,现金流正成为基金子公司涉足房地产类信托业务时首要审核因素。金元惠理基金旗下子公司还是个多产大户。好买基金网显示,金元惠理资管共发售50款产品,与财通资管并列第一。
而金元惠理资管内部人士介绍,公司总共发行超过了80款产品,地产类产品近20款,“一些政府平台类业务其实也是房产项目。”
政府平台项目正在包装着房地产项目进入子公司视线。正在发售的“保障房15号”即是金元惠理的代表,这是江苏邳州市的一个保障房项目,产品规模一个亿,交易对手为邳州经济开发区经发建设有限公司。
上述资管人士表示,公司现更倾向有政府融资背景的地产项目,风险低、资金流有保障,“即便是有政府背景的项目,我们也会选择省会城市或者国家百强县。”
有政府融资背景的地产项目逐渐被业内认同,保障房、安置房项目的融资渠道正在向基金子公司拓展。
一位接近国泰元鑫的基金人士介绍,公司旗下凡是有政府融资背景的地产产品总是卖得最好,5月末,还会有几款类似产品上线。
“大风险还是刚性兑付。”这位基金人士说,刚性兑付就是信托公司或基金子公司按期向投资者交付本金及预期收益,“那么对投资项目的现金流要求很高,所以有政府背景的项目更受子公司和投资者青睐。”
背靠大公司无惧风险?
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数据,2014年集合资金房地产信托预计到期总规模为1780.06亿元。其中,一季度368.48亿元、二季度439.15亿元、三季度444.61亿元、四季度527.82亿元。
由此可知2014年四季度是房地产信托的兑付高峰期,预计伴随着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房地产信托违约风险时有发生,但发生系统性风险概率不大。
信托兑付的风险也在波及基金子公司,由于此前房地产投资项目审批收紧,信托公司将房地产信托项目转给基金子公司,由子公司做通道,兑付的风险嫁接给了基金子公司。
这一环节中,有信托公司股东背景的基金子公司最具代表性。理财周报统计发现,目前多家基金子公司有信托股东背景。比如,中信信诚背后有中信信托作为股东,国泰元鑫背后有中投信托,长城嘉信背后有北方国际信托。
国泰元鑫内部人士明确表示,公司多个地产类产品确实来自于股东中投信托,多款以“中建投”命名的产品,便是由中投信托转接而来,子公司做通道。
此前,外界多认为,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多是几千万元,一旦规模动辄上亿的房产项目出现风险,将无力抵抗。这样的观点却得到了上述私募人士的反驳,他认为,基金子公司背靠大树,具有较强的化解风险能力。
德邦创新资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就自信地表示,公司开设的项目前期要经过两道内部风控审核,之后还要交由复星集团审核。
公开资料显示,德邦创新资本是复星集团旗下德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对于有深厚背景的德邦资本来说,他们并不担心当下的风险。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德邦资本在复星集团的战略排名上,已经跃居第九位。
“背靠强大的股东,基金子公司得到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所谓的资金链断裂,只是个小风险。”信达新兴财富管理内部人士坦承,目前市场上活跃的基金子公司背后有大公司支撑,除了资金外,还有多项支持,“即便没有股东的资金支持,光凭可以抵押的土地,投资者的担心也会减少,相比于股权抵押,他们更信赖前者。”
同样,信达新兴财富背后也有澳洲联邦银行这样的国外股东支撑。
人员架构或许是更大风险
不过,上述德邦创新资本高管坦承,基金子公司潜在的风险或许是内部人员架构。
他透露,德邦创新资本就有大量从新华信托挖来的专业人员,目前多数子公司信托专业人员紧缺、专业度不够,挖角已是潜规则,尤其是熟悉房地产项目的信托人员。
此外,高管人员的架构问题,也被基金人士认为是潜在的风险,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公开信息显示,信达财富的母公司信达澳银基金成立于2006年,目前管理基金规模46.82亿元,基金数量13只,经理人数5人。而子公司信达财富的产品就有17款、规模达54.93亿元,大部分是房产项目,信达财富仅仅是2013年3月才成立。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司架构上,信达澳银基金4位高管兼职信达财富核心职位。两个公司核心人物如此重合,可管理的规模却有天壤之别。对此,上述信达财富内部人士只是解释,这种管理模式,既考虑股东的意愿,也有经营成本、管理架构的考虑。
不过,包括德邦创新资本、国泰元鑫在内的基金子公司内部人士坦承,这是业内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除了控制成本外,是加强股东对子公司的控制,“当母公司、子公司核心人物严重重合后,也就不分母公司和子公司了。”
对此,一位房地产信托人士认为,这种做法的风险在于,来自母公司的核心人物对于信托,尤其是房地产类信托业务不熟悉,对今后的项目评估、风险判断等都是极大的考验,在他看来,此次财通事件,不仅仅是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还有基金子公司处事不专业、不成熟的原因。
(更多独家报道请关注新浪微博@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以及在苹果商店及其他应用市场下载理财周报APP)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