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稽查大数据系统后,证监会今年打击基金老鼠仓的力度越来越强,基金经理人人自危,上海成为“重灾区”。继本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报称“上海有近一半的基金公司都在被查”后,《理财周报》近日也得到半数上海基金公司卷入此类调查的消息。
《理财周报》引用沪上基金公司人士说法:
“据我听说的消息是上海基金公司卷进去一半,没有一个名单,但是你能想到的公司都有传闻。”“现在是除非监管层不想管,不然根本没有大数据查不到的。”
《理财周报》报道提到,一些基金公司甚至要求所有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上缴护照并不许轻易请假,不少基金经理为避嫌,甚至退出微信群。截至5月14日,今年已有465只基金(A、B类分开计算)变更基金经理,其中超过200只基金涉及基金经理离任。这个数据远超历年全年表现。
该报道称,业内人士认为上海是老鼠仓高发地带。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督察长透露,接下来仍会有大动作,证监会不会简单的“三分钟热度”。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 "老鼠仓"调查开始,大数据"捕鼠"风暴开始步入高潮。《21世纪经济报道》称,接近交易所人士透露:“这一系列涉嫌老鼠仓案件调查,其线索来源都是来自于交易所日常监控下的大数据分析。”
接近证监会稽查人士表示:“近期的变化主要还是源于大数据,调查重点集中在资产管理机构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的问题上。”一位接近上交所的人士评价:
“我们的大数据监管现在做得特别好,那套东西都快赶上淘宝的大数据了,能够瞬间比对出账户关系,交易偏好和逻辑,是个神器。”
除技术升级外,监管层也在进一步加强稽查执法力量。比如眼下已在上海和深圳增编稽查支队,每个支队增加了近100人。有了技术和人力支持,未来中国的稽查风暴将不仅是运动式,将成为常态。
今年证监会的稽查已经体现“范围越来越广、监管越来越严”的趋势。业内盛传的证监会50人彻查名单无疑将今年涉案人数冲上历年之最,并远远高于往年总和。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被查处的证券违法案件不仅已经遍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管、上市公司大股东、券商资管、券商保代等各个市场主体均有涉及,涉案公司的规模和人员的名气越来越大。
私募再次成为监管层目标,并且此次拿来开刀的均为大佬,徐翔和王亚伟先后陷入传闻,此外,平安、国寿、太平也一一中枪。
老鼠仓是指基金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大数据稽查让基金老鼠仓频现,行业公信力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过,《理财周报》发现,相比今年来的老鼠仓,去年所牵涉的各个案例金额均相对较大,此前马乐案被业内称为公募史上最大老鼠仓,而10亿元在彼时也定性为涉案最大金额,获利1800万轰动业内。
去年年末,上海基金圈同样陷入信任危机,11月27日市场曾传出消息称沪上基金圈5名基金经理陷入老鼠仓,随后由于同行之间相互指认造成大量踩踏事件,至少有9家基金公司先后被传闻波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