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网站昨天关于青岛港调查贸易融资骗贷、中止铝和铜的出港的报道引发了业内的大量关注。我们注意到今日青岛港做出了回应。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已经关注到媒体报道提及的融资骗贷的专项检查,并表示“骗贷的事可能是有,这属于贸易商的事情,如果调查也是集团层面或者司法部门参与,正在调查中”。
青岛港方面对本报记者说,目前掌握的消息是,包括铜铝在内的大宗货物的运转都一切正常。但对于具体是哪一家贸易商涉事,并无回应。
由于披露信息的有限,关于青岛港调查问题的各种传言也甚嚣尘上。最早报道青岛港调查消息的英国《金属导报》(Metal Bulletin)今日跟进报道称:市场关于调查涉及的货物价值的传言已从2.5亿美元上升至10亿美元以上。
关于青岛港调查的报道之所以广受关注有多个原因:
首先,青岛港是我国第三大外贸口岸,该港口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枢纽及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的关键港口之一,巨量的商品材料会通过青岛港口仓库,包括铁矿石、铜和铝等。
其次,大宗商品融资已成为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报道中所称的调查属实且证实存在大量的仓单欺诈行为,那将导致出现一系列信贷紧缩与违约的连锁反应。此前以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库存为抵押品进行融资成为了国内许多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主要渠道。如华尔街见闻网站此前报道,高盛曾为此专门发布题为“铜融资时代的终结是中国的雷曼时刻?”的报告来分析其严重性。
高盛研究称:
中国的商品融资规模高达1600亿美元,约占中国短期外债总额的31%。黄金、铜和铁矿石是被使用最多的融资抵押品,其他还包括、棕榈油、、镍、锌和铝。
尽管在上个月智力举办的CESCO/CRU矿业峰会上,大佬们都对外表示并不担心中国铜融资。但路透的报道称在会议期间的私下交谈中,业内仍然存在不安。
而高盛分析师Max Layton在会议期间更是让人震惊的表示:流入中国的热钱绝大部分受商品融资和黑市活动所驱动,而这些热钱占到了去年中国货币供给增量的1/3。
对于青岛港的调查,路透的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银行对于在青岛的敞口很忧虑。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港口,确保其(融资交易)所针对的仓单货物真实存在。”
Quartz的报道称,如果青岛港调查造成的影响扩散,调查可能使得那些本已出售商品业务的西方银行完全退出这一领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