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叶锋 徐蕊 何欣荣)政府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国务院近期再次就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进行部署,“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政策红利。”
那些政策“空炮”是如何形成的,政策落实中的“梗阻”何在,怎样打通抓落实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不妨以针对小微企业的一些减税政策为例进行剖析。
近年来,我国对小微企业日益重视,扶持政策接连出台。比如,在税收方面,2010年,国家出台政策对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万元的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2011年该上限扩大到6万元,今年4月又进一步扩大到10万元。去年8月起,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还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记者发现,这些政策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在落实中也存在部分“打折”现象。
比如,一家文化发展公司负责人表示,按规定月销售额2万元是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实际上有些地方采取了合并收税的方式。比如企业这个月的收入1.8万元,下一个月的收入3万元,理论上第一个月应该免税。但有关部门采取了几个月合并之后收税,因为月均收入在2万元之上,“所以应该减税的月份实际上还是收税了”。
今年4月期间博鳌论坛上发布的《小微企业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56.9%的参访企业表示未享受到国家关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小微企业“最希望政府推行的举措”中,“减少税费”是最迫切的政策需求。
政策打折原因何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认为,这一方面是新的政策与原有的政策相比,优惠力度还不明显;例如降低所得税,如果企业利润不高,影响就不大。另一方面,虽然上面要求减税,但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征税任务繁重,为保障和稳定财政收入、完成预定任务,减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容易产生偏差。
“例如,中央明确"营改增"改革中对税负增长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但有些地方由于财力有限等因素,并未执行,导致企业迁移至有补贴的地方。”胡怡建说。
国务院日前决定,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既督地方、也督部门。国务院将派出督查组,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促进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些专家建议,对一些扶持政策,应建立常态化机制。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说,国外管理小企业的基本理念是“重就业、轻税收”,而我国小微企业所得税的减免仍是一种临时性政策,如果能将其常态化,普遍实行低税率、简税制,就能将更多企业纳入减税范围。此外,在推出新政策的同时,应注意各项制度政策之间的衔接,“前台”的减税等政策还需要“后台”的部门考核、地方利益平衡等政策进行调整配合。
各方面对国务院此次督查寄予很高期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督查是对已经制定的政策实施进行监督跟踪,看政策实施有没有走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目前从国务院到地方组织体系已经建立了督查制度,但能否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国务院各个部门、各个地市县的链条都是相互衔接的,哪一个环节出现"梗阻",都会影响政策落地效果。督查组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上报,形成明确的解决方案,这才不至于使政策失效。”
专家还建议,此次督查应立足公共利益,而不能站在政府或者部门利益的角度。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能发现什么问题、起到何种作用,各方拭目以待。
作者:叶锋 徐蕊 何欣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