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集团黄骅港口内外勾结套利,煤品在货运中被“偷梁换柱”?近日,针对这家央企的这一举报有了初步调查结果。
神华集团纪委表示,举报人在签名笔录中承认,所列举的主要问题和数据都是揣测和估算得来的,不能提供确凿证据。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试图联系其中两位举报人,但一人在公安局笔录上留的手机是空号,另一人直接挂断。
4月2日,一封实名举报信在网上传播,信中称,不法贸易商买通神华员工和第三方检验机构,在检测化验中造假,将高热值煤按低热值对外销售,每年弄虚作假流向市场的煤达到3000万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9亿元。
神华集团纪检监察部副主任邢仑对本报表示,从4月4日开始,神华集团协同质检总局专家组织联合调查组多次直赴黄骅港,并调查了举报人。
调查结果是,不存在高热值煤按低热值煤销售的情况;整批(船)的样品采取过程、交接、制备过程科学有效,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结果真实;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9亿元和相关人员被行贿近1亿元的情况”。
神华集团是以煤炭生产、销售,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煤制油及煤化工,相关铁路、港口等运输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大型能源企业。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3年,神华集团煤炭产量4.98亿吨,同比增加增长13%;煤炭售量5.63亿吨,同比增长13%。
举报人称数据靠揣测
邢仑表示,神华集团联系了举报信中所提到六位举报人,除了两位举报人答应见面之外,有两位举报人称对举报不知情,一位王姓举报人拒绝见面,另一位举报人所在的绿地集团则给神华发函称,针对网上出现涉及绿地举报的新闻概不知情,未对外发表货授权他人发表此类信息。
邢仑称,调查组于5月8日邀请其中两名举报人在宁波市公安局进行谈话并核实,两人留下了签名并盖手印的情况说明。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两份笔录发现,举报人在笔录中称,对神华的事情了解得少,四名举报人聊了一晚上,最终形成了举报信。关于黄骅港每年弄虚作假流向市场的煤3000万吨的情况,是四个举报人根据浙江华邦公司的量推算出来的,没有依据。关于行贿情况,举报人在笔录中称,这是听贸易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说的,具体谁行贿、行贿多少,拿不出证据。
举报信称,浙江华邦公司通过低价倾销在一年中做出了500万吨的交易量,成为浙江第二大规模的煤炭贸易商的企业。
举报人在笔录中称,举报信中所指四船煤的化验结果是乍浦港费总提供的,这四船煤的用户过去是王姓举报人和费总做的,后来华邦做了,他们就做不进去了。
举报信还称,该公司总经理张一鸣原是黄骅港值班主任,后来被华邦公司重金聘请。黄骅港生产指挥中心主任赵红对记者表示,张一鸣2000年进入黄骅港公司,2011年开始做值班主任,2013年离职。值班主任在黄骅港公司内部只负责现场装船的操作环节,并不能接触到掌握销售环节全过程。
调查组对张一鸣的调查笔录中也显示,张一鸣称神华采样、制样和检验等各环节都非常严密,无法做手脚,且网上举报所述“向神华集团相关人员行贿4000多万元”不存在。
不过,本报记者注意到,举报人在笔录中称,原来化验过华邦从神华购的煤,神华给张一鸣的化验结果是5000大卡左右,但举报人自己化验的结果是5300多大卡,他曾给张一鸣打过电话,并向神华反映过,但没有具体证据在手里。
神华集团销售公司调运协调部主任高智强对本报记者说,按照大宗商品购销的工作流程,神华只负责货物出港前的检测,至于出港后客户检测的是否还是神华当初那批货,神华无从查证。
专家组认为检验结果真实
煤炭样本检验是其中的焦点。
高智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堆垛时候按照煤炭热值分煤种进行卸车归垛。黄骅港装船采样全部机械化,所有样品一次性签封封装,制样过程全程视频系统监控。船检样品一式四份,一份给第三方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一份由黄骅化验室检验,另两份煤质与自动化科留存随时备查。检验全程为密码检验,检验人员不知道该样品的其他相关信息。
“黄骅化验室装船检验结果与第三方检验单位的检验报告进行对比,双方检验的偏差不超过正负70大卡时,即由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作为结算依据;两者偏差超过正负70大卡的时候进行复检。”高智强说。
由于涉及质检环节,国家质检总局也派出了专家对黄骅港煤炭采样、制样和检验过程进行了现场检查,结果显示,检验报告结果真实可靠。
神华集团新闻发言人孟坚对本报记者说,从神华集团产运销全系统看,内控机制非常严密,数字流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的数据出现异常,整个数据链就无法对应平衡,所以从总的管理流程和环节看,难以出现系统性、大面积的问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