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长假、玩德州扑克、打高尔夫,这些曾是前两年市场低迷时不少投资人的生活主题,眼下他们恐怕已经没时间再去闲云野鹤了。站在一线的投资人已先期感受到了市场好转带来的这种工作的急迫感,与此同时新一轮的压力也正在袭来。
今年在公开场合鲜少露脸的某人民币基金合伙人晨敏(化名)就在忙着做投资。“市场行情好转时投资机构的节奏都是积极地去募资,紧接着的就是尽快地把钱投出去然后放大效益。”晨敏自嘲道,“现在有露面的时间还不如多看几个项目,投项目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不把钱投出去,我们去喝西北风啊!”
他私底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自己所在的投资机构内部,每个参与投资的人员身上都有投资指标,即每年要投出一定量的资金,从投资经理到投资总监,当然也包括合伙人自己。而他作为其所在投资机构的地区负责人,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指标以外,还要确保其负责的地区完成当年的投资指标,不然业绩考核中重要的一项绩效奖励就会被打折扣。
不久前,该机构刚募集完成了一只新基金,鉴于机构管理基金数额的日趋庞大,晨敏说他身上的投资指标每年有增无减。
晨敏虽然没有告诉记者自己每年投资指标增长的幅度,但他透露前一年背负在他身上的包括个人及负责区域的投资指标总和已超过了5亿元。“平均一个月要投出4000万元以上,而且还都是VC类的项目,体量真的很大。”
晨敏告诉记者,但凡管理资金规模越是庞大的机构,其内部投资人的投资压力都很大。“现在更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定位不是投资人,而是一名要想尽办法完成投资指标的销售人员,想尽办法地去找好项目来消化基金的份额。”晨敏苦笑道。
晨敏曾就投资指标这件事咨询过不少的同行,得到的回复是分任务这种做法在圈内并不普遍,在晨敏看来,如果一旦后续的激励机制跟不上,这种做法就容易产生不佳的投资心态,特别是一线的投资经理容易找凑合的项目应付。但对此晨敏也显得很无奈,“基金的规模数目太庞大了,不这么分任务投资的话,怎么可能在规定的投资期内把资金都投出去呢,这是个恶性循环啊!”
显然,对此投资机构已想好了对策,与投资指标休戚相关的则是约束机制的出台。晨敏所在的投资机构为了避免各个投资团队为完成投资指标而降低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今年机构提出每个通过投委会审核的项目,其项目的第一负责人都必须跟投。“以前是否跟投还可以随意选择,但今年下了死命令,没有一个项目可以遗漏。”
投委会同时也松了口,明确表态在开投委会会议时若项目负责人当场明确表态自己要跟投,该项目在投委会上的通过率会大大提高。晨敏说今年基本上自己立项并表明跟投的投资项目(注:投资机构在对某项目进行投资时,项目负责人或其团队以自有资金伴随投资)在投委会表决时都通过了,自己也已经自掏腰包了不少钱。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投资机构发现,在本土投资机构内部,设置这种跟投机制较为普遍,且多为以项目为主导,但自愿多于强制。机构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将机构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效捆绑的办法,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项目的投资质量。
与之做法稍有不同的是,在外资机构采取的跟投方式是合伙人或是GP(一般合伙人)团队会以自有资金的形式募集一只主基金的平行基金,该平行基金以一定的比例跟投主基金的投资项目。
一家以上述模式运作的外资基金合伙人告诉记者,采取这种跟投方式就是为了在个人、GP管理公司及基金本身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关系。“团队成员在以个人资金参与某个项目的投资时,可能会投入额外的精力,对整只基金的整体效益肯定会产生影响,因此将自有资金以设立基金的方式与投资单个项目的跟投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利益冲突。”
而对于晨敏而言,在每年需要尽力完成投资指标的过程中,还不得不面对另一个让人焦虑的问题,即手中管理的投资项目数量逐年庞大的问题。“老实跟你说,光是想要完成投资指标就已够呛,更别说去管理这些项目了,根本没时间。”晨敏坦陈道,“我们就这么点人,团队里有项目挖掘及投资能力的人全部调去前线,个别人员在承担投资任务时会留出一小部分的精力放在投后项目的维护上,但基本上的精力都扑在前端的投资上了。”
作者:李静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