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22日新媒体专电 题:
高洋上的“优等生”为何变身食品安全黑洞?—洋快餐“福喜门”事件调查
“中国网事”记者周蕊
霉变牛肉继续加工,鸡肉保质期“想变就变”,供应商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汉堡王等洋快餐巨头卷入“福喜门”风波。然而,记者调查显示,作为供应商的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并非小作坊,而是多次获得有关部门表彰的先进外资企业。那么,高洋上的“优等生”为何变身食品安全黑洞?“上游供应商一个捣鬼,下游企业一片中枪”的局面如何破解?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96年的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是美国独资企业,拥有5条生产流水线及肉类、蔬菜水果、面粉类加工车间,且“拥有出口香港、日本的资质”。作为上海福喜母公司的美国福喜集团,则是一家在全球超过17个国家拥有50多家食品加工厂的国际化食品集团,在中国多地建有工厂。
事发前,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多次获得相关部门的表彰,还被评为“嘉定新城(马陆镇)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A级)”。
上海福喜的母公司福喜集团21日晚间声明称,本次事件是一起个体事件,愿承担全部责任。公司管理层对此事感到震惊,公司已成立调查小组,全力配合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并同步进行内部调查。然而,上海福喜工厂质量部经理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对于过期原料的使用,是工厂高层直接授意,而且一直如此。
一直如此为何监管部门从未发现?一位不愿具名的基层监管人员表示,在现行的食品安全分类监管体制下,在往年的监管中被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等级低的大型企业,监管抽查的力度不如小作坊来得密集,这也给了历史记录良好的福喜漏网之机。
面对供货商的违规行为,下游的企业很多时候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对下游的快餐企业来说,想要监督上游并不简单。食品产业规模化带来的是企业的专业化,换言之,销售汉堡的企业不仅不自己养牛、宰牛,而是直接拿半成品的牛肉饼来进行烹制。
福喜对即使是有直接业务联系的麦当劳等有一套应付手段,更何况是只有间接业务联系的星巴克和7-11。媒体的调查显示,福喜不仅有两套账本,还对供货商的巡视和监管部门的抽查事先应对,做足了面子工夫。
事实上,即使对产品入厂前进行多重抽查,一个在加工中曾经掉在地上的薯饼或是一个掺杂了过期原料的肉饼的指标也未必不合格。
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在微博上说,大型食品公司在一个市场的同种原料,往往只会选择一两家供应商,所以一旦供应商出问题,他们也就措手不及。“福喜事件跟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如出一辙—上游供应商一个捣鬼,下游企业一片中枪。”
“云无心”说,就曝光的情况来看,福喜的做法严重违背食品生产中的“良好生产规范(GMP)”,但真要对终端产品进行检测,未必会有指标不合格。“检测指标是有限的,要基于GMP才能保障安全。”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说,企业是食品安全的首要责任人,必须执行良好生产规范、谨守诚信底线,但监管的力量也必不可少。应增强监管的主动性,从源头上加强对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增加抽检力度,不可因企业的历史记录而掉以轻心,实现驻场“拉网式”排查,逐步建立食品追踪识别标志制度,让不法企业无处可逃。
有业内人士指出,鼓励食品安全的举报人同样是完善食品安全链条的重要一环。针对食品安全中媒体先曝光、监管部门屡屡被动执法的现状,明确奖励数额和保护措施的食品安全举报人制度也值得探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