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家美国公司要大幅裁员,就把员工拉到球场看了一场球赛,看完后当场宣布裁员名单,员工们唱着歌就回家了。
可惜,这样一个颇为欢乐的案例似乎与国内的现状格格不入。市场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员工对裁员这一变革行为的接受程度,越是在抗拒性强的市场里,裁员流程越是要考虑周全。
有业内人士坦言,如果一家大公司在美国裁员,它可能在给予员工合适的补偿之后就可以了;但在中国,公司需要做得更多。
或许,微软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快刀斩乱麻的风险
如果参照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东方俗语,对于微软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来说,当下在人力资源上点一把火变得势在必然。
7月17日晚间,微软发布公告宣布重组计划,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内最多裁员1.8万人,而今年4月刚刚并购过来的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主要为手机业务)成“重灾区”,约1.25万被裁员工将来自该部门。
据统计数据,这是微软公司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此前在2009年,微软曾宣布裁员5800人。
而微软新鲜出炉的2014财年第四季度业绩,似乎给了萨提亚·纳德拉此次决断一个充足的理由。
财报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第四季度,诺基亚为微软增加了近20亿美元的营收,但同时带来了6.92亿美元的运营亏损,其中包括一些一次性成本。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4月份完成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交易后,诺基亚手机业务3万多员工转入微软公司,使得微软的员工总数达到约12.7万多人,而此次裁员人数占到微软目前总员工人数的约14.2%。
按照微软的规划,这次重组计划将于2014年12月31日完成绝大部分,到2015年6月30日将彻底完成。而目前正在展开裁员1.3万人的行动。
事实上,在大幅度裁员事件方面,摩托罗拉前年为裁员事件所缴纳的学费在这个时间点上也许可以给微软更多的参考。
2012年8月13日,摩托罗拉移动宣布将在全球裁员4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0%,其中由谷歌主导的摩托罗拉全球战略转型对中国区形成严重的冲击,中国区由此成为摩托罗拉全球裁员的重灾区。
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仅是南京软件中心,所有摩托罗拉在华的机构都涉及人员裁减,除了南京软件中心出现员工反对事件外,北京总部的部分员工也出现类似情况。
为此,摩托罗拉中国区管理层以及人事部门负责人不得不抵达南京,为摩托罗拉南京软件中心做裁员沟通和说明。
虽然在更多的业内观察者看来,谷歌“在商言商”的裁员行动无可厚非,但这样一个强硬裁员风波事件,被一些摩托罗拉员工解读成谷歌为获取专利而收购摩托罗拉之后“过河拆桥式的清洗”。
类似的场景今年3月也在IBM上演。据《金融时报》报道,当时,超过1000名工人在深圳IBM工厂外聚集,抗议IBM公司在被联想公司收购后对工人开出的赔偿条款。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唐宁玉认为,一些公司担心裁员造成的负面影响,开始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进行裁员,不过往往对员工的冲击力比较大。大规模的裁员使得员工在裁员补偿上获得不小的议价空间。
关注离开的还有留下的
对于这一次的裁员,微软方面透露,预计未来四个季度时间里的离职金及其他支出将会达到11亿美元至16亿美元,其中包括7.5亿美元至8亿美元的遣散费及相关补贴,以及3.5亿美元至8亿美元与资产相关的费用。
微软将在未来六个月内通知绝大部分将要被裁减的员工,向他们支付遣散费用并在他们寻找新工作时提供帮助。
在唐宁玉看来,裁员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的基本点是将对员工的伤害降到最低,告知即将被裁的员工,除了提供一个不错的赔偿计划,还需要给予职业辅导和帮助。
这里,除了被裁员工,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关注留下的员工的感受。
今年年初,IBM中国区的裁员并没有在业内掀起多大动静。“虽然知道公司近期可能要裁员,但直到部门有同事收拾东西要走才明白裁员真的来了。”一位IBM员工这样回忆今年2月底的中国区裁员。
作为未被裁员的员工,送走拿着N+3.5补偿金离职的同事,上述IBM员工和剩下的同伴被整合到其他部门,随之而来的绩效考核变得更加严格。
“的确有点焦虑,相比之前一个项目能轻松养活一个团队,现在甚至需要主动要求参与一些项目才能保证绩效要求,还不知道裁员会不会继续。”该员工解释道。
“留下的员工会特别关心公司将来的举动。公司在宣布裁员计划时,也需要告诉员工未来是否会有一系列的动作,让留下的人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唐宁玉解释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