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新药业和百特 分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新药业对天津百特缺乏控制权。但此种说法并未得到中新药业的回应。
昨日(7月30日),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合资药企中,中方很多没有话语权,包括决策、人员任命权、财务等关键环节。一旦合资公司发生亏损或外资方有别的想法,中方便很难控制局面。
天津百特连亏两年
中新药业公告称,天津百特已连续两年亏损,累计亏损已达5000万元;2014年预计亏损1900万元,资金周转困难。对于其主营输液品种,由于国家对外资企业的优质优价政策已经逐步取消,大输液价格或会进一步降低。天津百特的产品基本上只能维持原有市场。另外,外方股东拟对天津百特追加巨额投资,支持其新建腹膜透析液生产线项目,这和中新药业的主业发展方向不符,预计新投资额将达6亿~6.5亿元,公司按30%持股比例需投资约2亿元。而新项目投产后只能为广州百特做委托加工,利润率过低,且投资回报期达15.9年。
史立臣表示,天津百特的主营是静脉输液产品,成立之初是想借助百特技术生产的高端产品,但中国市场对高端输液产品需求不大,同时这类产品科伦、双鹤药业等国内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价格相对较低,天津百特很难与之竞争。
至于中新药业和百特分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新药业对天津百特缺乏控制权的说法,中新药业并未回应。其公司证券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合资药企频现增收不增利
上世纪80年代,比利时杨森公司、大冢制药、施贵宝等先后在华成立合资公司。这些公司销售额的迅速增长,使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医药领域出现了第二次合资高潮,葛兰素史克、罗氏、强生制药、百特就是其中代表。中国医药市场的先行者获得了丰厚回报,社科院此前的调研显示,合资药企在医院的销售额盘踞前十。
史立臣表示,在合资药企中,中方缺乏话语权是普遍问题。在成立合资公司之初,对于决策权和运营权怎么分割,未来利润如何分配,人员如何任命等都未进行约定,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导致中方无法了解合资公司真实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合资药企近年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上海医药旗下的两家合资公司,分别为创建于1994年由罗氏与其子公司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成立的上海罗氏制药,以及1982年由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与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和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中美上海施贵宝。公司年报显示,2010年,上海罗氏制药的营收为39.3亿元,净利润为4.01亿元;2013年,营收为83.3亿元,销售额翻番,但净利润只有4.72亿元。中美上海施贵宝的营收近年也有所下滑,但净利润下滑更严重,2010年营收为22亿元,净利润为2.99亿元;2013年,未披露营业额,但对比2012年数据仍出现增收不增利的趋势。
上海医药有关人士此前表示,公司并不介入合资公司的经营,投资收益根据其会计报表决定,在营收和利润上,公司没有办法追问。
上海医药原副总裁葛剑秋则表示,利润下降是必然的,原因是以前罗氏进入中国,很多关系和资源都要看中国,但现在上药对合资公司的贡献已经不大了。最近几年,跨国药企对中国医药市场的重视日益提升,拓展市场和引进新药的成本很大,到底多少费用被分摊进合资公司是一笔糊涂账。
史立臣表示,合资公司都是股份制企业,对于中方来说,最重要的是坐下来跟外资公司谈判,即使不插手运营,中方也应在财务、决策、人事等环节确定自己的权益,不至于被动接受结果。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