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规范银行同业业务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出台未满三个月,违规的同业业务“创新”频出,先有“T+D”等“买入返售”变异版的违规同业业务,后有实为为项目行风险兜底的“远期买断”模式。127号文的牵头方中国央行正加大监管力度,同业市场“猫鼠游戏”不断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央行近期已部署对落实同业业务规范情况展开专项督查。此次专项督查是同业业务监管“1+N”政策框架的一部分。督查将覆盖银行机构、金融资管公司等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督查范围原则上以2014年5月28日(即127号文转发之日)为限,“必要时可向前追溯”。督查内容重点主要为同业业务内部管理合规性,包括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流动性管理、授权授信管理等;以及同业业务资本计量与拨备计提。
督查方式包括前期金融机构自查和后期现场检查。要求各机构报送的清单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同业代付、同业投资科目,要求列明5月末余额,6、7月业务发生额和科目明细表。
今年5月1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外管局五部委联合下发127号文,厘定同业业务类型,约束其中的非标业务。非标即非标准化资产的简称,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
6月下旬,《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相关人士了解到,正在萌芽的“T+D模式”和“买入转售”等堪称“买入返售”变异版的同业业务,仍以不占用信贷额度、计提最少风险资本为目标,帮助资金流向需求紧迫的地产等行业。
此消息一出,央行即约谈相关银行,并于7月初下发规范银行业同业银行结算账户的文件—178号文,力图堵上“T+D”、买入转售等模式的口子。178号文再次明确:
商业银行所有同业业务不经过总行授权不得开展,必须由总行统一管理,但“允许二级分行以上机构开立同业结算账户”,但“应当由一级法人授权”。
此后,资本饥渴的市场又创造了“远期买断”等变种模式。
数位银行同业业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某行正推广“远期买断(受让)”模式,即出资行委托信托公司成立单一信托计划,投资券商定向资管计划向企业发放委托贷款;项目行则与信托公司—而非出资行—签订资管计划受益权“远期受让协议”。
上述银行人士称,由于有项目行“实际兜底”缓释风险,出资行只需计提25%风险资本。而项目行因未有资金流出,无需入表,同时依靠收取托管费完成中收目标。这种“远期受让协议”实际起到项目行“风险兜底”的作用。
但据该行总行层面解读,这类协议不属于《担保法》中显性或隐性担保的范畴,因此不违反127号文规定。
而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127号文下发后已知的“创新”模式均违反同业监管规则。违规之处集中在,未按“穿透原则”足额计提风险资本、违规会计核算,以及变相兜底。
虽然监管层已积累了大量调查金融机构造假的经验,但上述人士担心,依靠监管机构暴风式的现场检查并非规范同业业务的长久之计。而监管机构较弱的处罚力度也将影响督查效果。
上述人士认为,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才是规范同业业务的治本之策。上收同业业务权限、落实总行层面的同业专营部门可能是“有效的手段”。
该人士评价,商业银行改革严重不到位,
“如果内控制度完善,中后台督导应该完全按照监管政策来,但现在中前台沆瀣一气,后台监督无力。”
“总分行制,应该是家庭内母子的关系。但现在两者更像是兄弟之间的关系,总行的盈利完全依赖分行,分行的考核晋级依赖总行。相当于一种利益交换。”
178号文出炉之际,有央行人士也曾向华尔街见闻表示,导致127号文难以实质落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银行特别是分支行体系内控混乱。127号文出台不久,即出现“T+D模式”会计处理违规,新的存单质押模式中“抽屉协议”违规,正是由此原因造成。
上述人士认为,短期内,央行或将对“顶风作案”的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但监管机构现场检查并非长久之策,同业投资非标的权限上收总行或将是治本之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