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十有八九成了资金融通社。往往是一个专业大户要扩大经营规模,而苦于没有资金,则纠合邻里、亲朋组成个合作社,实际就是凑份子、集资。用合作社名义的一个好处是能够得到一点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补贴优惠。”社科院 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河店镇清保育种合作社社长杨清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也想过通过正规的渠道向金融机构贷款,“但是你也知道现在的社会风气,不送个礼、请个饭,人家凭什么把钱贷给你,这样算下来,银行贷款的利息,还不如跟亲戚朋友借贷来得便宜、快捷。”
农户觉得贷款难,而另一边的金融机构,也不太愿意涉足这块业务。李国祥称,涉农金融机构觉得农村业务每单金额太少,真要做起来,需要大量的人手和设立许多网点,“算下来太不划算。”
然而,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现代化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农村金融服务的非普惠性,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
今年以来,国务院已经数次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定向降准,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指示。4月22日,央行启动“定向降准”,决定从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正是在以上背景下,近期,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动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通知》。农业部财务司司长李健华表示,文件的出台是基于以下原因: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化、集约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商品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特点日益凸显,无论是固定资产投入,还是流动资金需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本更加依赖,农村金融这个老大难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李健华谈到目前农村贷款问题时表示,目前农户小额信贷制度还比较健全,比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也比较畅通,问题最突出的是现在发展比较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其贷款需求很普遍,单体规模又较大,另一方面又普遍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物,“贷款难”成为他们反映最多的发展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270多万户,各类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95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
清保育种合作社社长杨清保谈及自己数次跟银行打交道时的经历时称:“银行方面也跟我说了,不是他们不支持我的创业计划和信用资质,他们只是觉得我的担保物太过单薄,另外,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因素也太大,如果没有一个保险,万一碰到灾年,银行的钱收不回来咋办?”
针对这些基层农业经营户实实在在的贷款问题,此次农业部的文件提出了以财政引导推动金融服务的思路。李健华称,必须创新财政支农方式,运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他提出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担保补助。通过扶持或者直接设立担保机构,编织农业信用担保网络,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信贷需求予以担保,主要帮助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二是贷款贴息。通过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贷款利益予以补贴,主要解决“贷款贵”的问题。三是农业保险。由财政对自然灾害、疫病等农业保险予以保费补贴,主要解决农业“高风险”的问题。四是费用奖补。通过财税政策弥补金融机构发放一定条件农业信贷的业务成本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主要解决“不愿贷”问题。五是投资基金。由财政参与出资设立基金,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主要解决农业企业投资“实力弱”的问题。
李国祥表示,三农的事情,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是人、地、钱三个字,“人往哪儿去,地、钱从哪儿来。说白了就是两句话,现在国家支持农村金融,这是好事,但三农问题是个系统性问题,如果不同时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和户籍改革的问题,则农村金融的问题最终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编辑 耿雁冰)
作者:孙春芳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