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凯歌高奏、二季度却戛然遇冷,今年寿险业的增速跌宕起伏,正在考验业者的想像力。作为下半年的起始月,7月份的业绩走势备受关注。
8月15日,几家上市保险公司分别发布7月单月保费收入公告。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 四险企2014 年7月当月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65亿元、105.36亿元、55.14亿元和56.6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9.51%、16.56%、-1.54%和-11.99%。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得的最新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排名靠前的几家寿险公司中,除中国人寿保费负增长,其他公司保费均维持正增长。不过,具体到单月,不少公司保费同比都走在下降通道中。
二季度起“休养生息”
一季度以高现金价值产品猛冲规模后,多数保险公司选择了“休养生息”,大推期缴及传统保障型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今年4月以来寿险公司推出的近50款产品进行统计,超过10款产品关注重疾风险和健康管理,还有不少针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社交类创新产品。
不过,目前市场上仍有少数公司在售卖2年期的高现价产品。
一季度利用银保渠道乘势做大规模、在此后的二季度淡季深耕价值产品,成为不少寿险公司的战术首选。有些公司还会有一些习惯性的业务推动节奏,例如有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调结构”、三季度“做增员”、四季度“忙冲刺”等说法。其实做增员也是调结构的另一策略。
“我们二季度就开始转型卖价值贡献更高的产品了。”谈及今年的保险业务销售策略时,一家中型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利用银行渠道销售了大量高现金价值产品。
寿险“老大哥”国寿也无法抵御规模的诱惑。2013年6月国寿在银行保险渠道推出的国寿鑫丰两全保险(分红型)具有明显的短、平、快特点,仅仅上市半年,保费收入达327.7亿元,占比10.72%。为抢占市场份额,国寿在2014年一季度又在银保渠道推出升级版本“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依旧是趸交,但第一保单年度末现金价值1035元,比鑫丰更高。
一家寿险公司银保负责人认为,高现价业务虽然提升规模,但利润率极低甚至可能亏损,二季度开始不少公司转型利润率更高的养老险、健康险等。个险渠道、团险渠道、网销渠道成为保险公司寻求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战场。
例如,新华保险推出尊逸人生养老年金保险,海康人寿推出“康爱一生”终身防癌险等。中国人寿则在6月份一次性推出三款保障型产品,其中的防癌险是其首款专项癌症产品。
平安人寿、长城人寿也纷纷推费率市场化产品。太平人寿推出微信专属保险产品“爱微笑”,太保则在首个微信社交营销产品“护身福”之后,7月底又发布了第二款社交产品“粉红丝带”。
银保告别“半壁江山”
在经历两年多的银保渠道转型后,保险公司仍未找到最佳的银保合作之路。今年一季度银保渠道大量高现价产品抢市,也显示了保险公司纠结而无奈的心态。
“要上规模,又要维持银行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类产品都不能不做。”一家小型寿险公司银保负责人曾对记者无奈感叹。
即便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银保业务以往占据半壁江山的盛景已然不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对比最新行业交流数据发现,例如,国寿、新华保险、平安寿险、太保寿险7月份当月的银保新单保费均不及个险新单保费的一半,其中后三家当月银保新单保费分别不足5亿元。与之对比的是,2012年,太保寿险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达54.85%。
在银保渠道之外,互联网开始成为高收益率保险产品的另一个主战场。华夏人寿、国华人寿、珠江人寿、弘康人寿等这两年都在电商上斩获颇丰,但部分公司业务结构“倒挂”严重,值得关注。
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认为,经过多年转型,寿险保费主力渠道已经逐渐由银保向个险渠道、新兴的互联网渠道倾斜,在一季度规模保费的基础上,全年寿险业保费有望保持同比增长。(编辑 赵萍)
作者:邓雄鹰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