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投资公司运作的套路十分相似。他们拿着外地的项目向市民募集资金,利率2%-3%,最短期限3-4个月,更为模糊和灰色。
不仅是本报前一版中提到的奶牛投资项目被包装成“理财产品”,大米、板蓝根、冬虫夏草、白酒,这些消费品也不再是仅仅买回家吃喝用,它
们的种植、生产、销售,现在正成为一个个投资项目,出现在普通市民面前,像理财产品一样吸引投资。而这些项目的募资方,却并非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记者了解到,仅在今年上半年,杭州就冒出了一些企业,以开展项目的名义向公众募集资金,涉及的标的物包括农产品、中药材、新能源等。目前,已经有多个项目出现了无法兑付本息的状况。
法律人士提醒,投资者在选择这类项目时,需要关注项目募资方的资质、产品真实投向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等。
冬虫夏草投资变身理财产品
日前,杭州的金女士向记者咨询,她在家门口收到了一份冬虫夏草投资项目的宣传资料,但这个项目和她以往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同,项目的募资方是杭州的一家贸易公司,是否具有相关资质?
记者在金女士提供的产品宣传资料中看到,这款冬虫夏草实体投资产品,类似于理财产品,12个月期年化投资收益率达12.2%,投资收益逐月返还,客户资金随时进出,并且“承诺保本保收益”。
随后,记者向这家公司核实时了解到,这一理财项目是与杭州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合作,其产品包括虫草粉、虫草含片等。资金的投向是这家合作企业的冬虫夏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
关于这一投资项目的资质问题,公司工作人员解释,冬虫夏草项目资金是由银行托管,公司资金的募集和流向,都有银行作为主体来实行担保和监督,因此投资者的收益中,除了要支付虫草产品的保管费用,还要支付资金管理费用。投资金额以5万元为起点,投资到期后,客户可以选择兑付利息收益,或者提取虫草实物产品。
记者注意到,目前公司主页上的合作客户信息显示,不乏投入百万元以上资金的投资者。
冬虫夏草领域有相关市场分析认为,自2013年新草上市价格相持了一段时间后,冬虫夏草结束了连续几年的快速上涨,今年以来价格波动频繁。“成都中药材指数”显示,冬虫夏草的周价格定基指数,从2013年五六月份的180左右,逐渐回落到目前的145左右。
多个募资项目频现兑付困难
化身为“理财产品”的不只是冬虫夏草。事实上,仅在今年上半年,杭州就冒出了很多类似的公司,以开展项目的名义向公众募集资金,涉及大米、板蓝根、白酒等各个标的,回报率要远高于信托、基金等正规投资渠道。不过仅过了几个月,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月6日,在定安路上的杭州慧明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毫无预兆地人去楼空,仅贴出了一份告示,告诉投资者总公司出现了经营上的问题,要团队马上回去处理,承诺一周以后回来。不过直到现在,还不见这家公司的踪影。记者尝试联系他们的业务员,发现所有电话均已关机。
知情人士透露,这家公司今年3月份左右开业,号称做的是旅游养老项目,以月息2%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现在第一批投资者恐怕都难以拿回本金。”
相比之下,在武林广场附近的一家酒类投资公司稍微好点。同样是开业三个月,现在已只能勉强支付利息,第一批投资者到期的本金拿不出来。
公司业务员表示,经营上遇到了一点麻烦,正在解决当中。
更奇葩的是国都发展大厦里的一家山东新能源公司。上个月末,这家公司以总经理的口吻贴出一份承诺书。大意是,由于公司相关项目密集上马,导致流动性紧张,无法按照合同支付本金和利息。现在公司承诺从今年9月15日起每月偿还部分本金,力争在两年内还清,否则变卖资产。
据了解,这家开张不到半年的投资公司已经在杭州募集了500多万元资金。现在多数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提议,希望公司能履行承诺。
这些公司套路都差不多
事实上,快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投资公司运作的套路十分相似。他们拿着外地的项目向市民募集资金,利率2%-3%,最短期限3-4个月,门槛多在1万元左右,形式上有点像快报此前报道过的有限合伙理财产品,但实际上比它更为模糊和灰色。
这些公司一般不会通过正规渠道做广告,只是雇用一批业务员在写字楼底下分发小广告。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些业务员工资以天计算,主要收入靠签约提成,完成一笔订单就能获得相应的佣金,所以一旦在一家公司拉不到客户,就跳槽到另一家。
可能由于项目漏洞太多,这些业务员很少找年轻客户,专门寻找老年人。往往在没签单之前就送一些小礼品,一些公司还会给大额投资者返利,比如投资1万元返还100元。
在签约后,这些公司会出示一份很简单的借贷合同,上面没有项目的详细信息。大部分公司会开一张简单的收据,盖上公司印章,说明已经收到了钱。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投资公司所谓的项目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摆在投资者面前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有简陋的办公室,以及远远少于本金的利息。一旦这些公司出现问题一走了之,根本没有任何抵押物来保证资金安全。
另外,如今很少有项目的利润率能超过20%。所以,这些公司中的很大一部分很可能只是在玩庞氏骗局的老套路,靠新进入的资金还之前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但前提是不断有新资金进入,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法律人士提醒关注资质及投向
有法律人士提醒,正规的理财产品属于金融服务产品,一般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设计并发行。所以,投资者在选择时首先要注意,项目的发行方是否具有牌照资质,如果缺少资质,可能会涉嫌非法经营;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是否真正用于项目所称的投向。另外,如果是募资方自行操作,到期后通过现金或者股权等形式兑付的话,也可能涉嫌构成非法集资。
“当然,如果资金通过银行托管,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上述法律人士分析。
不过,上述人士表示,在实践操作中,民营企业、小贷公司、投资公司很容易进入灰色地带操作。比如“P2P自融”,通过平台发布虚假标的,而融资后资金又流向与平台关联的企业,融资项目信息的真实性、项目风险评审的客观性等,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其中蕴藏着极大风险。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最难弄懂的问题之一是产品的投向,需要关注相关行业领域的市场变化,而有些项目对客户承诺产品零风险也可能涉嫌误导性宣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