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捕鼠特权”的惨重代价
本报昨天关于山西政商灰色朋友圈的报道,在舆论场上反响甚大。记者生动记录了山西官场的种种细节、种种乱象,令人慨叹。
政商之间的此类灰色朋友圈,国人其实很熟悉。政与商纠结在一起,有博弈亦有勾结,是中国历史中的常见现象。商人群体难以摆脱对权力的依赖,难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这当中既有文化原因,也与制度因素有关。
权力与商业利益的勾兑,至今依然如此普遍,说明政治文明的提升何其之难。政与商之间无法立约,成为影响乱象消弭的重要原因。其中的危害显而易见:商界追逐商业特权的兴趣,远高于制造产品与提升服务本身。腐败问题自不必多提,企业家精神也将因此而凋谢低迷,一个推崇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会愈加艰难。
因此,政商之间必须要有“防火墙”,要有理性的切割。这种切割,是在几个维度同时进行:就官场内部而言,吏治整顿及清理极为必要;在文化的清理上,拒绝费正清所言的追逐“捕鼠特权”思维,极为必要;政商之间需要真正立约,关键则在于官员权力得到有效制衡。
观察山西政商灰色朋友圈,商人充当官员“金主”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个官员倒下,背后往往是一堆商人同时出事。更恶劣的是,一些商人在官员“买官卖官”事件上也扮演了不当的角色。在这种情形下,官商之间的利益深入融合在一起,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受到伤害的,只是公共利益。
吏治整顿及清理,有助于官员一方趋向恪守“本分”。一个巴掌拍不响,官商之间的利益勾兑,无论是哪一方主动,其实都是双方合谋的结果。倘若官员在高压环境下畏惧于可能的惩罚,官商之间的利益勾兑不至于如此张扬高调,甚至是肆无忌惮。
当下中国官场的强势“打虎”,即是一种吏治整顿。通过反腐败来形成震慑力,多少会见到效果。很多时候,官商之间之所以暧昧不止,还是因为相关当事人的犯罪成本太小。整顿吏治的力度,与官商之间的勾结意愿成反比。整顿力度越大,官商勾兑意愿越小。
在文化层面清理“捕鼠特权”思维,也正是时候。商人在商业领域对特权的追求,与其他社会群体对特权的迷恋并无本质区别。特权文化如此深入人心,这是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社会个体一方面痛斥他人追逐特权,一方面又在潜意识里承认特权,甚至渴求特权。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真实现象。
当然,也有人确实不愿意主动追逐“捕鼠特权”。其痛处在于,倘若不参与这种追逐“捕鼠特权”的游戏,其实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也就是说,没有权力的支撑,商业的自我生长非常艰难。这是权力深度干预经济的一个结果。尤其是当权力扭曲的时候,就可能有更极端的表现。这需要从文化及制度两个方面同时着手,方能求解。
当下企业家精神的低迷,乃至“没落”,以及陷入窘境的政商关系,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单兵突进,而其他领域改革未能跟进配套有直接关系。政商之间之所以难以建立真正有效的契约关系,不同社会主体之间之所以难以有平等的地位,根子还在于改革不到位,权力的制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未来体制改革的优先目标,应当是权力制衡,而非小修小补。
山西的反腐还在进行中,政商灰色朋友圈里,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故事曝光。有着两千年政商博弈历史的中国社会,当乘社会转型的契机,真正从政商关系的灰色状态中突围。权力与商业利益之间不是说不能有互动,但互动必须是良性的。倘若有人执意于追求“捕鼠特权”,就要为可能付出惨痛代价做好准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