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生活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坡上的中年妇女擅长女红,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制作布鞋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让她家的年收入提升到1 0多万元。这让她自己也觉得惊喜,因为此前多年她也在制作布鞋,但每年的收入只有2万元。
陈永胜的家位于甘肃省临夏县新集镇寺湾村,土地贫瘠,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在这个村庄里,仍然有接近一半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在陈永胜一家发生“点石成金”变化的背后,是设立在村口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
去年春季,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陈永胜和其他29名村民一起成立了布鞋加工厂,想给这些无法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多一些收入。启动这个小型布鞋加工厂只需要41万元资金,但对于贫困村民们来说无疑是个大数目。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普遍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贫困农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更是不多。由于商业银行不仅贷款门槛高,而且利息贵,像陈永胜这样的农民,想要在大银行获得贷款“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布鞋厂所需的41万元资金,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得到解决。陈永胜和其他29名村民一起向村里的产业发展互助社借款,每个人获得了一万至两万元,大家放在一起共同使用,建设加工车间、购买缝纫机等必备机具。在其后一年时间里,厂子生产布鞋24万双,创收超过140万元。
这个发挥“草根银行”作用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设立的。当地政府给这个村庄注资50万元,许多企业也跟进入驻,为互助社注入从5万元至49万元不等的资金,再加上每户农户自愿投入1000元成为会员。加起来超过100万元的资金,可以帮助社员们发展种植、养殖、创业等富民增收项目。
临夏回族自治州州长马学礼说,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真正让年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从中受益,解决这些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的启动资金。目前,仅在临夏州,已建立近千个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有接近10万户贫困农户因此受益。
这是中国西部地区政府扶贫理念发生创新变化的一个缩影。从打破贫困农民的金融瓶颈出发,从单纯的“输血式”扶贫转向保护性扶贫和精准扶贫,让这些贫困地区农民真正拥有自行发展、摆脱贫困的能力。
目前,中国西部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许多金融机构对于贫困地区的资金投放量也不断加大,金融正在成为帮助许多农民摆脱贫困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14年年中,金融机构在甘肃省的涉农贷款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7%,有420万人次受益于各类金融惠农产品和服务。
作者:屠国玺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