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升 福建福州、晋江报道
“除了李宁和双星,你在中央五台看到的所有运动品牌广告,基本都是晋江的。”陈师傅不无得意地说,一边打着方向盘,将汽车驶入路旁一栋办公楼的后院。
汽车刚刚驶过的这条车水马龙的老路,名为“鞋都路”。按照陈师傅的说法,这条 路是连接晋江市陈棣镇与石狮市的一条重要通道,马路两边散落着陈棣镇大部分的制鞋工厂,是晋江被称为中国鞋都(运动鞋)的根基所在。
汽车停稳后,陈师傅指了指办公楼的接待大厅,未卜先知地说,“你去问问吧,现在他们的总部基本都搬到了厦门,留在晋江的都是工厂,看也只能看工厂了。”
晋江与石狮,是泉州市属的两个县级市,因创造出闻名全国的“晋江模式”和活跃的民营经济为外界所知。从最开始的走私批发,到后来的前店后厂,再到股份制改造并创立自主品牌,这两个区域基本代表了闽南地区最为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到2010年,以泉州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其增加值已经占到该省当年GDP的66%,就业人数占全省85%,贡献税收占48.3%。民营经济,依然是福建省发展最为活跃,最为牢固的根基。
草根崛起路径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蹿红全国。也是在这个时候,泉州的民营经济开始在全国大放异彩。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福建省南方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开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泉州民营经济的起步,也是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起来的。
“最开始只是做一些转卖的生意。”王开明介绍,当时国门打开,海外的福建华侨回乡探亲的同时还带回服装、小电器等物品。
在特殊的时期,海关监管并不严格,加之中国还处于短缺经济时期,港澳台侨带回来的东西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和欢迎。由于闽南地区的华侨占到福建籍华侨80%左右,大量的货品涌向了这里,于是泉州人就开始摆地摊,卖起服装和电子表、收录机等各种小电器。
此时,福建省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拟定了“突破中间,武装两头”的战略,意在抓住轻工业发展机遇,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闽南民营经济起飞的种子由此发芽。
胆大的闽南人,开始利用“三闲”,即闲人、闲钱、闲屋,建起各种各样的加工小作坊。石狮人买回几台缝纫机,请一个裁缝师傅,雇几个工人,就可以开工厂了。同样的路径,也出现在临近的晋江。
“晋江发展的历史,基本上是老板的创业史,1980年代手工作坊从事鞋业加工,90年代上半段开始做工厂,做外贸(日本)订单,一直就没离开过晋江。”贵人鸟董秘周世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家庭作坊式的经济开始遇到瓶颈,厂房太小、资金不足、洋货“入侵”和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开始困扰闽南人。于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不得不开始转型,走向股份合作制的治理结构。
不过,闽南人特殊的文化基因,也在影响泉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工厂老板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之间开始联合,他们采取的多是相互参股,共同发展的集资方式,而没有采用其他地区多采用的以契约借贷方式。
这一方式让泉州的民营企业发展规模有了质的变化,众多的品牌开始形成,泉州作为福建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继续主导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到2010年,福建有6个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其中泉州就贡献了泉州箱包、晋江休闲运动鞋和石狮休闲运动服装3个产业集群。其中石狮服装产业集群有企业共7000多家,年产值200多亿,年产服装5亿多件套;晋江的运动鞋产业集群共3000多家企业,年产运动鞋9亿多双。
思维的“天花板”
产业集群的诞生,也孕育出泉州众多的自主品牌。
以服装业为例,劲霸、利郎、七匹狼、柒牌等国产品牌,都是从石狮起家的;而在运动服装行业,安踏、特步、匹克、贵人鸟等,也在全国迅速扩张门店。
更为难得的是,泉州的产业集群效应使得众多企业之间有了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相互之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企业分布在产业链上下游,不是简单的扎堆。”晋江一位运动鞋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有涉及运动鞋的鞋面、鞋机、模具等材料,在晋江本地都能找到供应厂商,这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品牌虽然多,但这几年也不好过了。”上述人士继续说,虽然产业规模大,品牌也已经有了,但是晋江并没有诞生特大型的企业,多数品牌企业发展到三五十亿的规模后,就很难再上升一个层次了。
“满天星星,不见月亮”,这是泉州几乎所有产业都面临的问题。
一位熟悉“晋江模式”的体制内人士,对此给出了他的观察。在谈到泉州企业为什么对上市不积极时,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家里也有亲戚开服装厂的,我们基本没有把企业上市的动力。”
按照他的说法,泉州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伊始,便将企业主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引入企业的股权中,“比如企业一年可以盈利1000万,但上市要花1个亿,中间还要耽误很多时间,万一上不了,对企业老板就是灭顶之灾。”
而另一方面,上市可以解决的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在他看来也不能打动泉州的老板们。泉州几十年发展沉淀的大量民间资金,习惯于通过参股的方式介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抱团方式,也使得企业必须选择稳妥经营的路线。
“说白了,我们可以在外地做很大的投资,但这里的事业是根基,是不能动的。”另一位在闽南地区有大量企业资产的民间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己赚钱就好,不太想让外人参与进来。”
“宁愿每个月赚2000块当老板,也不愿拿3000块的工资去打工。”前述体制内人士表示,“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如果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收益率,每年赚到的钱与企业背后的股东分享,没有多少人愿意为还没看到的收益去冒更大的风险。
“创二代”变量几何?
泉州民营经济发展是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亮点,也是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
由于处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中,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几年之前,不少泉州的品牌企业就将总部迁往上海或者厦门等城市,希望能够跨越制约发展的“天花板”。
如今,当年摆地摊起家的第一代泉州企业家,大多已年过花甲,企业转型叠加“创二代”接班的冲击,“晋江模式”走向何方引人关注。
“民营企业的活力之源,就在于企业产权明晰。”王开明指出,由于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泉州的民营经济仍然是福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在王开明看来,晋江模式与东莞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晋江模式虽然是民营经济的崛起模式,但由于华侨的联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港澳台的有着天然联系,其外向型特征极为明显。
不过,从“稀缺市场”到“过剩市场”,市场环境的变化,让企业的经营不再那么容易。2012年,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在泉州调研,提出泉州民营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二次创业”,以应对挑战促进产业提升跨越,化危为机。
“已经有80后的创二代开始接班了。”前述体制内人士表示,这些年轻人带来的新思维,也的确开始影响着泉州企业的经营方式,新的更贴近市场的经营理念、营销手段、设计特色等都开始出现,但这些还没有累计形成规模到质变的过程。
“创一代还是在后面把着大的方向,毕竟这是家族的根基。”他说。
作者:郑升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