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股市大涨,谁的盛宴?
市场行情转暖以来,各方资本莫名兴奋,可算是盼到了。做波段的资金、发定增的公司、想上市的企业、拼业绩的机构、被套牢的股民……大家都迎来了一波高潮。
其实,还有个被人们所忽略的群体,那就是上市公司高管。
曾几何时,用青 春岁月和技术能力等个人资源换来公司股权的这些高管,也迎来了良好的减持时机。9月份高管的减持力度为全年最高,充分地说明了问题。
但这还只是硬币的一面。今年以来,许多上市公司的高管甚至普通员工也在积极地增持公司的股票。并且增持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当中不乏有利用杠杆工具买入公司股票的。在编者看来,这肯定是真爱。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市值较大的蓝筹,其高管似乎更倾向于增持;而中小市值的股票(集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则成为高管减持的重点对象。这当中的逻辑,值得投资者深思。
作为比较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的高管,他们的取舍,当被重视。
本报记者 陈静 深圳报道
上市公司高管对自家公司股票的增减持一直被视为一种“风向标”,作为上市公司的知情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颇受市场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同花顺ifind统计,今年以来截至2014年10月17日,共有213家上市公司被公司高管净增持,高管净增减持股票数量为6.97亿股,净增减持金额达50.69亿元。同期,被上市公司高管净减持的公司则有769家,净增减持金额为—474.31亿元。
尽管从整体市场表现来看,被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和金额都远大于被增持的上市公司,但年内仍有高管在不遗余力增持,其中,增减仓参考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公司有10家。
“与小市值公司相比,大的蓝筹公司的高管增持自家股票更能体现其对于公司股票和业绩的信心。”齐鲁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师罗文波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高管拟曲线增持公司的案例增多,其中,高管通过认购结构化资管产品参与定增的方案已在几个月前被证监会叫停,“目前仍在执行这样的政策,看不到松动的迹象。”华东一家券商投行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蓝筹股增持风向更明显
随着7月份以来大盘的反弹,上市公司高管7月份增持力度也强于此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2014年7月,上市公司高管增持金额达到18.32亿元,为前9月总增持金额58.27亿元的31.43%。2014年1-6月各月份的增持金额分别为7.18亿元、0.32亿元、2.27亿元、2.01亿元、16.76亿元、7.22亿元,8月和9月增持金额为0.81亿元、3.38亿元,均远低于7月增持额。
细数增持公司名单,今年高管集体增持公司股票的案例不在少数。
2014年5月,上市银行首现高管集体增持。5月15日,交通银行(601328.SH)13位董事和高管以自有资金购入公司股票,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3.75元至3.77元。据计算,交行董事和高管共斥资约212万元。交通银行高管自掏腰包“团购”公司股票被市场认为是彰显对公司信心的表现。
2014年以来截至10月17日,净增减持额达到两市榜首的当属伊利股份(600887.SH),公司高管曾“高价”购入公司股票。7月29日、30日,公司董事长潘刚与3位执行董事胡利平、刘春海、赵成霞在二级市场上共增持公司4881.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1.59%,并锁定三年。据计算,四位高管累计增持金额高达12.1亿元。在四位高管增持前,公司股价7月份涨幅已达12%以上,此举也被市场解读为彰显高管对行业及公司业绩的信心。
在伊利股份之后,有综艺股份(600770.SH)、金发科技(600143.SH)、浙江龙盛(600352.SH)、奥瑞金(002701.SZ)、新海宜(002089.SZ)、金宇集团(600201.SH)、美的集团(000333.SZ)、阳光城(000671.SZ)高管净增减持金额均在1亿元以上。
“相比较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高管对于蓝筹股的增持更能表现出对公司的信心,因为蓝筹股涨幅不如中小板和创业板那么明显,投资更多是为了长期的考虑。”齐鲁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师罗文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股、地产股就是比较明显的案例,比如万科A,高管对于公司的增持可能更能真实反映出对公司前景的判断。”
结构化定增被叫停
除了高管个人在二级市场直接买入公司股票,通过定增、资管产品、合伙公司“曲线”增持也是今年来常见的高管增持形式。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推出的定增方案中,超过20家的方案中有涉及上市公司高管的认购,除了直接认购以外,拟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合伙企业或投资公司认购成为今年“风行”的一种形式。其中,包括兴森科技(002436.SZ)、诚志股份(000990.SZ)、獐子岛(002069.SZ)等多家公司的定增方案中,均涉及高管拟通过结构化产品认购定增股份。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不管从证监会的官方口径还是券商人士处,“三年期定增方案不允许有结构化产品”已经成为监管措施。
证监会对此态度谨慎。2014年8月2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明确表示,结构化的资产管理产品权利义务关系复杂,上市公司大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关联方参与的资产管理产品认购非公开发行的股票后,其如何适用短线交易、内幕交易、操纵市场、高管持股变动以及相应的信息披露等法规,如何在发行方案等相关文件中事先明确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等,涉及诸多法律规范的理解与适用,对于这些新问题、新现象,需要认真研究、合理规范,目前暂未对此类申请发核准批文。
“这个是明确的,已经实行了几个月了。具体情况是,三年期的定增方案,结构化产品不允许参与,对象可以是资管产品,但不允许优先劣后;一年期的定增方案,允许结构化产品,但上市公司关联人不得通过资管产品渠道认购。”前述华东券商投行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从几家上市公司更新后的定增方案来看,涉及杠杆融资的结构化产品已经在方案中剔除。相较于2月份的定增方案,兴森科技在2014年7月16日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修订稿)中就剔除了“杠杆”的应用,其中大成创新资本-兴森资产管理计划1号将改由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金宇星、柳敏、欧军生、李志东、曾志军、蒋学东、刘新华等7人认购其全部份额,大成国能1号由国能金汇资管认购其全部份额。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记者统计发现,东睦股份(600114.SH)、星期六(002291.SZ)、亚泰集团(600881.SH)等公司公布的定增方案中,高管都是通过合伙企业或者投资公司间接参与定增。“只要是没有结构化,按监管的要求披露详细的资金来源,那么这种形式没有问题。”前述华东券商投行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记者。
他还指出,目前,市场上新颖的高管增持股票方式还有万科A的盈科合伙人、苏宁云商(002024.SZ)的员工持股计划,这些股票都是通过二级市场买入,价格比较公平,只要方案和运作合规监管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作者:陈静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