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灯 北京报道
千呼万唤始出来。
11月6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首度承认,“9月和 10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期限均为3个月,利率为 3.5%。”
这不仅是央行首度对外证实此前市场流传颇广的“放水”传言,亦是首次介绍MLF。
央行同时澄清,“根据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情况,第三季度人民银行未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保持为0。”
今年三季度的货币政策已然清晰。《报告》称,“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搭配使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适时适度进行双向调节,创设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在保持流动性总量适度充裕的同时着力引导市场利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MLF正式登场
今年9月中旬,市场传言央行通过SLF(常设借贷便利)向五家国有大行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每家1000亿元,期限3个月。一个月后,市场又传言,央行通过SLF向部分股份行投放2000亿-3000亿元流动性,后又称操作工具为MLF。
市场传言不断,不过,央行一直都未正面回应。
随着《报告》的发布,上述传言一定程度上被证实,即央行确实在9月、10月对国有大行、股份行等分别投放了基础货币,总规模达7695亿元。只不过,操作工具并非SLF,而是新创设的MLF;操作范围也不限于国有大行、股份行,而是扩大至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和农商行。
那么,何为MLF?
据了解,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这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MLF和2013年初创设的SLF略有区别,SLF的操作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而《报告》明确指出,三季度并没有开展SLF操作。
对于创设MLF的背景,《报告》指出,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不仅面临来自资本流动变化、财政支出变化及资本市场 IPO 等多方面的扰动,同时也承担着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等多方面的任务。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支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央银行需要根据流动性需求的期限、主体和用途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具组合,以进一步提高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创设MLF。
目的在于,通过创设MLF并进行操作,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央行认为,总体看,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MLF起到了补充流动性缺口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中性适度的流动性水平。
此外,为了进一步引导利率下行预期,第三季度公开市场14天期正回购利率更是连续两次分别下行10BP和20BP。
央行眼中的存款下滑
存款增速的放缓,在今年二季度初现端倪,三季度完全凸显。
据央行数据,截至今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2.7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 6 月末低3.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3万亿元,同比少增3.0万亿元。
其中,三季度存款增长明显放缓,当季减少9504亿元,同比多减3.1万亿元。
《报告》认为,不规范的同业业务收缩、“冲存款”行为减少导致存款派生相应缩减是主要原因,而且前者影响要大于后者。而此前各家银行将三季度存款环比负增长主要归因于存款偏离度指标考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从货币派生渠道来看,银行发放贷款、进行证券投资、购买外汇以及开展部分同业业务等都会派生存款,从而形成货币供给。相反,银行发行债券、股票以增加资本金时,会反向减少全社会存款,从而减少货币供给。
《报告》指出,近两年来,在融资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不规范的同业业务、证券投资等科目,向房地产、部分软约束及政策限制性领域提供了较多融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些部门的需求出现一定变化,加之同业业务监管等措施强化,三季度以来这部分融资出现收缩,从而减少了货币派生。
9月12日,银监会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从多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予以约束。
据央行数据,人民币存款三季度末波动性明显减小,9月份最后一天存款新增6998亿元,同比少增4342亿元,存款偏离度监管要求效果初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