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九连跌’流产真的挽救了炼油企业,特别是地炼企业,有些地炼企业现金流已经接近枯竭了。”12月1日有山东地炼人士感慨道。
自7月油价暴跌后,国际油价从110美元/桶滑落至今日的66美元/桶附近,跌幅已达40%,“中国石化等主营企业往往是提前两个
月采购原料,地炼企业也是提前一个月采购,因此所有炼化企业都遭遇极大的浮动亏损。央企还可以挨得住,地炼企业却已度日如年了。”上述山东人士说。据市场资讯机构金银岛数据,10月地炼原料加工量为393万吨,其中原油加工量341万吨,占所有原料近80%。
为了维持企业经营,“有地炼企业已抓紧与央企洽谈收购,这些地炼现在就要求能够维持,再也不漫天要价了”,上述山东人士称:“然而目前国内炼油产能过剩,这些企业的规模、效益又不好,因此前途不可预测。”
他坦言,炼油产能过剩已成事实,油价下降正好可以推动地炼企业去产能,只要地方政府不再“护短”,一批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炼厂肯定能借机整合小炼厂。
炼油企业的苦日子
上述山东人士坦言:“成品油价格8连跌,累计每吨下跌千余元,然而炼油厂的成本却无法这么快降下来啊,很多地炼企业都面临现金流压力了。”
据他介绍,受政策制约,今年以来不论央企还是地炼普遍都以原油作为加工原料,而且很多企业都是一两个月前都就已定好中东等产油国的原油了,因此油价瞬时暴跌,导致这些企业都面临巨大的浮亏。
“即便每桶浮亏5美元,地炼企业的亏损也达7000万美元,这对企业来说,简直是无法承受的负担。”上述山东地炼人士说。无奈之下,很多地炼企业不得不找一些临时合同,接短期合约,要求对方及时送货即时结账,以避免油价短期波动形成的巨大亏损。
上述山东地炼人士说:“所以政府维持国内成品油价,给了这些企业以喘息机会。”他指出,虽然此次燃油费的上调,对企业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相对油价的跌幅来说,还是有利的,“而且燃油费由地炼企业代缴,给了这些企业一个资金流转的时机,还是对它们有利的”。
推动产能整合
在一些石油人看来,地炼企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油价高的时候,为了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安排了很多小地炼企业上马,并对中石化等整合产能的要求予以拒绝——只因为地炼税收是交在地方的,而进入央企的话,这些税收就成了中央的了。”有央企人员说。
根据此前国家发改委规定,800万吨/年以下的炼油企业不应批准建设,但这些年来,山东地方新建的地炼企业并未全部达到过这个要求,地炼企业数量从最初的21家升至49家。
“它们总说企业没有原油配制,但是它们小炼油的数量却从不披露,炼油能力更是不断变化,”上述央企人士说:“由于油价一直很高,因此这些地炼企业也一直能够维持。”
现在油价暴跌了,“很多地炼企业真实的情况就会反映出来了。”他认为,对于那些有实力、资金状况好的企业,政府可以扶植,但是对于那些“小炼油”,地方政府不应再保护了。
也许正是看到地炼企业的危局,今年来多家银行收紧了对地炼企业资金支持,已有一家山东地炼企业面临破产窘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