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困境
如何破解
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省从来都不是一个畜牧大省,然而,2015年开端的中国“奶业寒冬”的一缕寒风依然波及了江苏。“奶业寒冬”是媒体的说法,具体表现在企业牛奶收购价暴跌;“奶农倒奶杀牛”;乳品企业减产;市场上的国产牛奶琳琅满目,顾客却喜欢把目光投向国外品牌。
有专家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体现,原因由多方面促成,如今连农业部都下发了文件,应该能够尽快解决;但同样有人预言,中国奶业积弊已久,这个“冬天”不会短,从业者应该抱团取暖。
现代快报
2008年
“我们砸了自己的招牌”
当2015年初的“倒奶”风波在网上发酵蔓延时,南京“新妈妈”李慧正在喜滋滋地为儿子整理奶粉,堆满了大半个房间的奶粉罐子让她心生满足。“可以吃一阵了。”
曾经,李慧也像任何一个初为人母者那样焦虑。怀孕时,她拿出了大把的时间来研究奶粉,如今已经成了“奶粉达人”。“选奶粉要看奶源地,也要看口碑,为了选奶粉,我如今连法语和德语都能说几句。”
后来,在100多种奶粉品牌中,李慧选择了一个新西兰的牌子。
再后来,她动员的所有亲戚朋友,把能用的关系全用上了,最后终于赶在儿子出生前,囤积了大半个房间的奶粉。
“国产的,当然没考虑过,这还用说吗,哪个父母会舍得喂孩子国产奶粉啊?”李慧反问。
实际上,李慧这样的母亲,是如今洋奶粉的消费主力。她们大多是70后、80后或者90后,大多在城市生活,熟悉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她们影响了中国奶业的发展历程。
根据一份2013年的数据,从9月到2013年春天,196万中国父母通过淘宝公司购买洋奶粉,这一花销超过了163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人花费8343元。
这份报告的数据从开始,这是因为,这一年看成中国奶业的拐点。
9月,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此后,中国公众对中国奶粉的信任荡然无存。制造商、经销商、奶农都难逃干系。
“我们砸了自己的招牌。”毒奶粉事件后,一位奶业从业者的预言一语成谶。
海外代购奶粉
第一波冲击来了
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国产奶粉和牛奶制品;海外代购奶粉行业开始兴起;中国牛奶的检测标准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乳制品的成本。
此后,新的奶源地成了中国人关心的目标,人们最早把目标放在港澳。然而,2013年3月1日起,香港的奶粉成了限购商品。
网购的繁荣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驼峰航线”。
“刚开始的时候,淘宝上卖洋奶粉的还不多,想要买一罐国外原产的奶粉,得花好几百元,这比国内的奶粉贵多了,但还是得买。”另一位南京妈妈“凡妈”说,后来,淘宝上做奶粉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当海淘兴起时,奶粉就更容易购买了。
2013年4月,支付宝发布了2012“海淘”用户消费数据。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境内消费者通过支付宝“海淘”消费的规模同比增长117%,高于国内网购64.7%的增长速度。海淘中,婴幼儿所需的奶粉、辅食等交易占到总体近25%。海淘,这种通过海外/境外网站直接下单、由海外购物网站通过国际快递发货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奶爸奶妈”们的青睐。
中国的消费者帮助国外品牌拓宽了登陆的海滩,中国乳业制造商感受到压力,中国奶农也开始感受到来自世界的间接影响。
奶业市场变化
殃及奶农
奶粉的消费群体仅仅是儿童与他们的父母,液态奶的市场则是整个中国。
在经历了一开始的“短途配送牛奶”阶段后,中国人餐桌上的牛奶大多来自瓶装、袋装或者无菌包装的液态奶。曾几何时,看望病人,看望老人,提一箱蒙牛、伊利或者光明的牛奶,都是实用且实惠的选择。
但不经意间,如今超市里的乳品,早已经是百花争艳了。
元旦假期之后,记者前往南京各大超市,在大卖场一类的家乐福、金润发、苏果社区店的货架上,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的牛奶平分江山,在BHG等高档次超市中,国外牛奶品牌更多,而在便利店等小店中,国外品牌牛奶也不鲜见。
零售行业从业者敏锐地感觉到了奶业市场的变化。
“这是一款田园牛奶,听名字挺乡土吧,其实是新西兰的,看这,明显写着来自新西兰。”某超市销售人员赵旭随手从货架上拿起一包牛奶,“这款牛奶1996年就进入中国了,可一直不温不火,这几年可了不得了。”
赵旭分析说,当年进口牛奶遇冷主要是因为价格问题,“以前的人可不舍得花几十块买一盒牛奶。”赵旭说,最近几年,人们的消费观念早就放开了,“很多不是太在意价格,而是在意品质。”
在电商时代,来自网络的数据,同样能够看出一个行业的兴衰。
在淘宝网上,搜索“牛奶”,选择销量从高到低可以看出,排名前5的牛奶中,四种是来自国外的产品,排名第一的来自奥地利,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都来自德国,第四是西班牙的产品,第五的是国产品牌光明。
从价格上来看,国外品牌的牛奶与国内品牌的高端牛奶相比没有任何劣势。
从评价上来看,国外品牌牛奶的口碑更好。
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国外品牌的适时进入,让中国液态奶也遭遇了强有力的竞争,同时,中国奶农再一次被间接影响了。
从亏本,到亏本也卖不出去,再到倒奶杀牛
真正让寒冬到来的,是来自原料市场的竞争。
相关数据显示,进口乳品目前已经占据国内整体乳品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去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干乳制品累计进口量为125.2万吨,同比增长31.3%;进口大包装奶粉(原料)累计达81.41万吨,同比增长50.0%;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8.98万吨,同比超过100%。
有专家指出,进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约1350万吨-1400万吨,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乳品量进口越来越大,进口奶粉价格大幅波动,并呈现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由于进口原料质优价廉,企业大量使用,替代国内原奶,引起上下游产业矛盾进一步加深;随着国际化发展,国内企业加快海外投
资布局,从而减少了国内奶源、加工等方面投资。上述三大矛盾,伴随产业深入调整及外部进口增大,开始进一步激化。
奶企会注意原料的口碑,更会注重价格。
相关数据显示,国产新鲜奶源之前的平均价格是5000元/吨、4000元/吨,即便现在降到3500元/吨。按照8吨鲜奶做成1吨奶粉来计算,国产鲜奶做成奶粉的价格为2.8万元/吨,而进口奶粉为1.8万元/吨。
不那么集约化的生产,水涨船高的饲料费用,越来越贵的人工和地租,高昂的检验成本,这都导致中国奶农难以降低成本。
于是,中国奶企纷纷选择来自国外的,口碑更好的,更便宜的原料,而中国奶农不得不感受着来自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双重压力。
寒冬到来了。从亏本,到亏本也卖不出去,再到倒奶、杀牛,退出这个行业,成了不少中国奶农的选择。
周期性阵痛
加剧了冬天的冰冷
更让中国奶农雪上加霜的是,这个行业恰好到了3年一次的阵痛。
2011年时,奶源过剩,奶价下跌,不少奶农倒奶杀牛退市,奶牛存栏量减少;2012年,奶源开始紧张,奶价有所上涨,奶农开始观望;2013年,奶源紧张加剧,奶价大涨,大量散户买牛入市。许多企业开始囤积原料。
2014年,奶价下跌,之前囤积的原料被抛售,奶农倒奶杀牛退市……
这样的循环,遇上外来者的入侵,中国奶农与天时、地利、人和都失之交臂。
这个寒冬更加冷了。
散户之痛
他们嗅觉不灵敏,总是吃亏
冬天到来,目光长远的从业者早就嗅到了冰雪的味道。
2014年底巨变的一次中国奶业论坛上,来自大企业和各地奶业协会的从业者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统一意见是2015年对于中国奶业来说,不好过。而持乐观态度的从业者,不足30%。
即便是持乐观态度的从业者代表、中国奶协秘书长谷继承也认为,“现在的形势会给专门搞奶牛养殖的个体户或者小企业带来挑战和问题。”
在这个行业中,个体户与小企业通常被称为“散户”,就跟在股市中的同名者一样,这里的散户往往会最早体验到冬天的寒冷。
事实确实如此。
从2014年底开始,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陆续传出有人倒奶杀牛的消息,过了元旦,这种消息愈演愈烈,连并非畜牧大省的江苏、广东,也出现了倒奶杀牛的现象。
“他们确实是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人。”江苏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孙宏进介绍,江苏奶牛存栏量20万头,年产牛奶60万吨,江苏各地有很多牛奶企业,伊利和蒙牛也在江苏有厂,包括卫岗等地方品牌在内的大型奶企,大多有自己的牧场或者长期合作的奶农,而且,奶源不止来自一处。但散户奶农不一样,他们大多只为一个生产商供奶,一旦断供,不易保存的鲜奶只能倒掉。
“他们没有话语权,又有很多不签合同,其实是处于一个非常吃亏的地位。”孙宏进说。
影响还在持续
阵痛期,也是转变时机
虽然冬天已经到了,但目前感受到严寒的原料提供者还只有那些散户们—大型农场都与企业签订了长期合同,目前仍然不至于断供。
在孙宏进看来,这主要的原因是,散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搞乱了,再加上信息不对等所致。
“江苏一年产牛奶60万吨,但江苏的厂商一年能够生产120万吨的商品奶,所以说,原料其实是有很大缺口的,如果从理想状态来看,杀牛、倒奶应该根本不存在。”孙宏进说,在这种情况下,散户之间更加应该抱团取暖。
“要鼓励奶农通过合作社等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和企业对话的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加工企业向种养延伸,增强企业和奶农的关系。”孙宏进说,“另一方面,养殖户一定要跟企业签订合同,少数奶农没跟任何一家企业签订合同,只是达成一个口头协议,导致市场价格变化时,企业不收奶、奶农也没办法的情况,只能忍痛倒掉。”
在孙宏进看来,目前,国外奶源的影响只是刚刚显现,未来还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对于中国奶农来说,这是一个阵痛期,也是一个转变的时机,“提高规模化,另外要订单化生产。”
“还要有长远眼光。”孙宏进分析说,国外奶农实力较强,他们可以长时间低价销售,可是一旦中国奶农杀掉了多数奶牛,他们就有可能会再提价,这对中国的乳企和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好事。“一方面,本地企业要严格遵守购销合同,另一方面,也要从国家层面关注这一产业,普及奶粉等加工技术。”
实际上,在大多数专家提议产业升级的时候,另外一些另类的样本也出现了。
在江苏丹阳市,一家名为“龙之源”的鲜奶吧已经开了好几家分店,这家鲜奶吧的老板李严峰是一名90后大学生,在加拿大留学归来后,养起了奶牛,产出的牛奶并不会供给奶企,而是自己消耗。
他消耗牛奶的主要途径就是自己开的鲜奶吧,每天清晨和下午,养殖场分两个时间段开始集中挤奶,牛奶出体后温度大约在30多摄氏度,经过制冷杀菌消毒,制作出来的就是巴氏奶。目前看来,龙之源的生意还不错。
而在南京江宁,当代的牧人走出另外的一条路。在江宁的一处农家乐中,养牛只是业务之一,每到周末,不少南京市民从市区来到乡村,钓鱼、烧烤、挤牛奶,在经过简单消毒后,再喝一杯自己挤出的牛奶。
这杯牛奶的价格远远超过了牛奶的市场价,但消费者依然乐此不疲。
在网上,也有人支了招。“奶卖不出,也不用倒掉,哪怕卖给浴室,用来洗牛奶浴也是好的。”
按照8吨鲜奶做成1吨奶粉来计算
国产鲜奶做成奶粉的价格为2.8万元/吨
而进口奶粉为1.8万元/吨
同比增长36.5%
去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
同比增长36.5%
链接
那些倒掉的牛奶
2014年12月10日 青海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作为我国西部重要乳品生产地区的青海,2014年以来在大通、湟中等奶牛养殖主产区,牛奶价格比矿泉水还便宜,养殖户损失惨重,出现卖牛倒奶现象。
2015年1月1日 河北
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河北行唐县三个养牛小区及一家收购鲜奶的企业发现,部分奶农平均每天倒掉的鲜奶近200斤,有的奶农甚至直接把鲜奶以0.5元/斤价格卖给养猪农户。
2015年1月6日 山东
据《证券日报》报道,2015年元旦刚过,山东潍坊爆出企业拒收奶而导致奶农大面积杀牛和倒奶事件。
2015年1月9日 广东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的生奶质量一向全国最好,然而这么高质量的牛奶最后只能白白倒掉。由于国际奶价暴跌而引发的国内倒奶、杀牛潮如今已经蔓延到广东。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广州番禺、佛山三水、惠州博罗、珠海等地从1月1日起已经纷纷出现奶农卖牛、倒奶的现象。奶农每天倒奶超过20吨。这在广东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追踪
北京延庆县卖奶难
奶企承诺全部收购
记者10日获悉,针对连日来媒体披露“北京延庆县奶农因收购量急剧下降倒掉多余鲜奶”一事,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经多方协调,奶企和收购商已全部收购牛奶,但奶农表示,希望能与收购商签订合同。
针对“倒奶事件”近期在各地频发,农业部7日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农牧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据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