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价格指数下行是事实,通缩忧患值得防范,但记者采访的多名人士依旧认为,目前经济基本面稳定向好,中国并未真正进入通缩之中,价格下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带来降低成本和倒逼行业转型的红利,因此也不宜过度渲染通缩的预警气氛。
通缩风险远未到来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中国主要经济数据:全年GDP同比增长7.4%,略高于此前外界悲观的预期。与此同时,持续下行的CPI和PPI也将各界对通缩的隐忧和预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中国2014年CPI同比增速仅为2%,与年初政府设定的3.5%左右的调控目标相去甚远,CPI环比下降的月份有4个;2012年3月以来,PPI月度同比都在下降,去年全年的PPI同比增速连续第三年为负,为-1.9%。
在此背景下,许多经济学家判断全年通缩风险越来越大,有的甚至预测通缩即将来临。但本报采访的多名人士认为,尽管通缩风险值得重视,但中国远未达到与之“一步之遥”的程度,且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低迷特征。
在经济学界,通货紧缩的定义通常被认为是当CPI连续3个月以上或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随之有可能带来企业利润减少、居民收入下降、大量失业、负债提高、财富缩水等负效应。从目前的数据看,我国虽然CPI持续走低,但尚未形成实质性通缩。
“PPI下行不是需求收缩引起的,而是产能过度扩张和输入性因素引起的,预计2015年PPI还不会乐观。”接近官方人士表示,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2014年核心CPI是1.6%,并不低。并且,PPI呈现负值主要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还有输入性影响,主要原因是消化上一轮刺激政策的后遗症。“此前提到的三期叠加因素中,就包括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对于数据持续走低背后的原因,多家机构研报均提到结构性价格低迷,并称具有明显特征。从外部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过程依然曲折。其中,油价持续暴跌使得石化产业链进一步陷入通缩,并使整个中上游部门通缩愈演愈烈;而大宗商品的低迷又使得生资价格仍处于低位。从去年12月数据可看出,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价格分别同比下降7.0%、8.7%、3.7%,引领PPI下跌的主要是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价格,其背后主要受到油气产业链拖累。
前述接近官方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各种表现与传统通缩要素并不相符,市场对通缩的过度解读和渲染显然不利于长久的经济结构改革和调整。
价跌也有“意外”红利
在对通缩的预警声背后,建议政策宽松、放水的声音越来越多。然而,中国高层和政府似乎对此有着不一样的考量。
1月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时明确表示,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强刺激,力推强改革。同一天,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来自海外的资金流入仍然在不断改变中国的流动性,央行一直在尽力保证市场资金流动性不要过量。
有机构分析人士对本报表示,从高层释放的信号来看,中国不仅对待经济数据正在变得更理性,而且对危机和机遇的相生判断也在变得更成熟。
“从某种程度上看,价格适度下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前述接近官方人士表示,例如,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原油价格的下跌有利于成本降低,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一定程度上看对我国经济利大于弊。
他表示,原油价格长期下滑,格局变动并非因市场供求引起的,而是因为世界经济在向复苏方向变化,应该更多地从国际政治上进行考量。
此外,他认为价格波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这一现象是推动某些行业去库存必经阶段,是倒逼企业转方式的市场机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更是很好的一个倒逼机制。“如果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会使得经济再度陷入困境。”
民生证券研究院管清友也认为,CPI、PPI走低对我国经济也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其一,CPI涨幅放缓使居民实际购买力上升,可以促进消费。比如,2014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11.72%,增速快于10月。其二,PPI下降有利于倒逼产能过剩行业整合与出清。其三,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利于我国储备战略资源,所节省的资金可以为资源合理配置腾挪出空间,加大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的投入。
尽管2015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那么乐观,但中国发展的内生潜力依然被看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就曾表示,在支持经济发展的众多有利条件中,排名第一的还是基本面,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2015年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认同宏观政策以稳为主的同时,吴敬琏、迟福林等知名学者也提出,当前增长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议把更多精力放在改革上,用结构性改革解决结构性矛盾,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提高经济效率。
作者:王子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