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央视报道称,来自国资委的消息,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已经上报中央,有望在两会后出台,最终有望以“1+N”的形式出台,即“1个指导意见+多个配套方案”。
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务院国资委,正处在机构改革前夕,虽然具体方案尚不明,但作为顶层设计的一部分,国资委的角色,“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的方向已确定无疑。
早在去年初,国资委便印发了《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一个月前,国资委首位总会计师亮相,由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局长沈莹担任,这被评论视为国资委进一步将工作重心转向关注资本保值增值的标志。
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回归股东身份,将是国资委未来的主要角色”。
简政放权和强化监督并行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2014年底表态,国资委2015年将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将企业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把该企业行使的权力都放给企业,把不该企业负担的包袱都卸下来。”
这也多次被张毅称为国资委的“简政放权”和“自我革命”。
长久以来,国资委多受中央企业抱怨,认为“管得太多太细”,据了解,去年开始酝酿的简政放权政策中,国资委下放或取消的一批审批权,内容涉及董事会选聘、薪酬管理、国企股权激励审核备案权限下放等多个方面。
国企改革专家、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将本轮国资国企改革中,涉及到的机制问题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对国资委的定位,二是财政、发改、工信等重要部委和国资委之间的关系,三是政企如何分开。
据了解,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9个专业经济部门一并撤销或降格为行业协会,由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虽然结束了“九龙治水”,但政企不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曾指出,国资委对中央国企的监管没有实质性内容,长期被一些非主责的细节内容所束缚,真正对国企资源浪费、领导班子腐败等关键问题,却几近失声。
反腐之势下,强化国资委监事会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职能,成为国资委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
根据公开报道,1月12日,张毅主持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时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同时,国资委近期正加大力度修改《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试图从赋予监事会更多权责,发挥其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作用,以及整合监事会、巡视组、审计、纪检等外部监督力量。
在对国企强化外部监督的同时,国资委最终将简政放权,回归股东身份。
行政慢慢习惯市场
国有资产的重组也将更多通过市场进行,而非行政力量。1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第二批9家获批开展央企资产转让产权交易的机构名单。此前,国资委于2014年5月公布了北京产权交易所等第一批18家产权交易机构。
配套政策也在跟上。国资委主任张毅在近期主持的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研究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内部人控制意见》。此前已有专家表示,该方案可能先于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
国资国企改革中另一广受关注的内容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建设。
去年7月,国资委宣布国企“四项改革”首批试点企业,其中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中粮集团成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两大试点。据悉,试点将从今年启动,于2017年进行总结评估。财政部企业司曾公开表示,2016-2020年将分批完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
市场因此将国资委和中央汇金公司作比。同样国有独资的中央汇金公司,代表国家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的出资人权益,控股、参股了6家商业银行、4家证券公司、2家保险公司及4家其他机构。而其本身,不开展任何其他商业性经营活动,也不干预其控股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
李锦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设立的问题,对实现政企分开来说很重要。不过具体如何设立,在这一点上仍有不同意见。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资委前副主任邵宁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依托优势的大企业自然形成,而非人为搭建。《国家财经周刊》曾援引财政部人士的观点,认为国资委应该构建新的资本运营公司,把国有资本存量装进来,否则,国资委已经与现有国企、现有项目“难分难舍”,很难完全割裂开来做独立投资人,会让资本公司最终成为拿着国有资本不干实事的“吃饭机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