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为何属于服务业,银行的角色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不知有没人想过。
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近日的媒体发布会上介绍说,2014年中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48.2%,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要深化服务业的改革开放。
我们常说三大产业,第二产业工业是冒着烟囱的工厂,第一产业农业是田里的那些农作物,都是非常形象的事物。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很多人看来很虚,一般人也就会想到维护城市干净的清洁工,商场、旅游、电影院等等。一般人都会看过,但不会意识到的是,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也是服务业范畴。
这是非常迷惑人心的一种产业划分,我们都知道,金融是一个赚钱很多,非常高大上的行业,怎么就会和本地人都不愿意去做的扫马路的清洁工归为一个大类。
硅谷传奇投资人彼得蒂尔在谈到企业秘密时,总结出一个规律,他说,那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往往会把自己说的十分渺小;那些处于竞争环境的公司,往往会把自己说的十分厉害。举例来说,谷歌在网络搜索行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垄断份额的网络广告业务,并以此获得了每年百亿美元计的超额利润。因为没有人能和谷歌竞争,因此谷歌可以随意定价。但是,谷歌面对美国国会的质询,却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包含了全球个行业的广告市场下,包括电视和广播广告等等。这么一来,就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面临激烈竞争的公司。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些太阳能发电企业,他们动辄说自己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占据多少多少份额,似乎形成了垄断优势,却从不提他们要面对来自风能、核电、水电、乃至煤电的竞争。把太阳能发电放在全球发电领域的范围内,他们就好比大海里的一颗小水滴,如此的微不足道,不值得投资。
马克君想想,金融业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业内人士往往会声称,“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似乎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在躬身屈膝的为他人服务。但不像真正为别人提供服务的餐饮、清洁、家政、电影、旅游、戏剧等等行业,金融业本质上并不是为他人提供服务,而是利用上帝之手在调配社会的资源,在决定谁成为富翁,谁成为穷光蛋。
举例,餐饮业如果没有消费者就会关门倒闭,所以任何一个饭店都会无微不至的服务好客人。当然国企时代不准私人开饭店的情况下,一条马路上就一个饭店,那另当别论。而现代银行业,就算没有存款,它也能创造存款,放出贷款,然后坐收利息,赚取息差。
银行创造货币,放出贷款的后果是,得到贷款的个人或公司,能够利用这笔新创造出来的人民币在市场上收购各种所需的资源,比如土地,比如能源和矿产,比如服务,当然还有劳动力。在一定的供需环境形成的市场价格下,新增的货币就仿佛一颗石头击到水面,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的价格就会上涨。后来者,也就是延后或根本没有得到新钱的个人或企业,只能被动承受上涨的物价。银行是在调配社会资源。
有人说代表居民消费价格的CPI没怎么涨啊,但你看房价,你看土地价格,你看用工成本,北京修地铁一公里就是一个亿,你看最近二十年内突然冒出的许许多多亿万富翁,都是新钱流到他们手中的结果。银行在造就亿万富翁。
你能说他们是在提供服务嘛?这分明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因为把钱撒到谁的手里都是他们说了算。
举例,有人说王健林很厉害,建了这么多的万达广场,上市后成为了中国首富。但是他的钱都是银行贷款得来的,他比别人先一步得到了银行创造出来的新钱,然后拍下了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后来者要得到同样的土地,只能出更高的价格。
所以说,金融业把自己描绘成服务业是非常不应该的。中国除了传统的三个产业划分外,还应该多一个产业:上帝。服务业里顾客是上帝,而银行本身就是上帝,拥有决定谁贫谁富的权力。首富王健林正是这个上帝的创造物。
罗斯柴尔德有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管谁制定法律。高盛CEO也曾说,银行家做的是上帝的工作。古代前贤和当代精英都知道银行的本质是什么。在中国17年未新批一家民营银行之后,一旦政策松动,为何会有无数实体经济巨头挤破脑袋都想开民营银行,各种道理想必看到这里的诸位都明白了吧。郎咸平说民营银行将面临四大危机和风险,也许有道理,但在上帝拥有的主宰权力面前,这些风险又算什么呢?史玉柱转了一圈,实体干过,虚拟干过,最后死死抱紧银行业的大腿不肯放,也是这个道理。
李克强在近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今年的M2总量要增加12%。这是什么概念?2014年底中国的货币总量M2是122万亿,就要增加14万亿!2015一年的货币投放量将接近2008年货币总量47万亿的25%!
不要再说2008年四万亿货币放水咯,今年的潮水更凶猛,也会制造出更多亿万富翁。只是那甘霖能不能降临到你的头上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