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3月14日电(记者毛伟豪 张兴军)5天、2000公里、4个城市、8个厂家……在“3·15”消费者日到来前夕,新华社记者联动暗访,实地跨省追踪了“只闻其名,不见其地”的辣条厂:12位数的手机号,消失的厂址,让我们无处寻找;紧闭的大门,高墙上的监控,让我们屡屡碰壁;紧邻厕所的厂房,徒手操作的工人,还有满不在乎的老板,让我们知道辣条为何屡遭诟病。
由于交通便利、原料成本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多重优势叠加之下,多年来以河南郑州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辣条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记者发现,和几年前的暗访所见相比,一方面,由于行业洗牌和政府整治,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另一方面,从扎堆集中到大城市边缘地带到分散潜入偏远农区县,隐蔽在民房里“打游击”,正成为新时期“问题食品”生产的一种趋势。
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加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基层执法人手少,由此形成监管薄弱地带。随着不法作坊的分散流入,农村“问题食品”的监管面临着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链条挑战,任务更加艰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辣条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着色剂滥用,添加剂超标,卫生条件堪忧,市场标准混乱,种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可能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正因为如此,我们呼吁一个健康的辣条产业,我们呼吁追根溯源、落到实处的执法。
作者:毛伟豪 张兴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