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求学工作12年,07年作为苏黎世金融集团中华区首席精算师回到中国,不到30岁成为怡和集团旗下保险公司合伙人。步入而立之年,因梦想创立鞋业品牌结识华坚集团董事长,受聘集团副总裁远赴埃塞俄比亚。被时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邀请讲授非洲脱贫经验,同时担任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卢旺达的国家工业发展顾问。2014年被评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史上第3位亲善大使,2015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这位在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浪潮中的巾帼传奇—海宇,倾听她阐释非洲这片神奇大地为中国制造业孕育的无限商机。
中国制造业转移非洲优于东南亚
《第一财经日报》:您曾经担任华坚集团的副总裁负责非洲投资事务,华坚集团出海非洲的渊源是怎样的?
海宇:2011年3月,当时还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老师访问了埃塞俄比亚。当时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向林老师请教摆脱贫困的经验。6个月后,他亲自在中国大运会期间(2011年8月)来到中国深圳会见企业家招商引资,也因此创造了华坚集团投资埃塞俄比亚的契机。
《第一财经日报》:事实上中国广东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转移早在数年前已经开始,但是距离中国较近的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制造业转移更热门的地区。为什么华坚集团没有选择东南亚作为首选的投资地?
海宇: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人均收入的快速增加和汇率问题都使得中国越来越不适合作为世界工厂。很多产业转移实际上7、8年前已经开始,起初确实更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但根据林老师在世行的研究,越南过去5年中人工工资的增长速度比中国的增速还要快。
原因在于越南的人口总量无法承接中国制造业的转移。具体而言,一般一个国家人口的10%左右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有13亿人口,林老师据此估算至少有8500万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越南总人口不到2000万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只有不到200万人。因此中国企业如果大面积地向越南转移,很快就会出现招工难,工人工资就会水涨船高。
非洲:劳动密集型产业全产业链成本优势
《第一财经日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非洲气候不适,劳动力素质也不高。华坚集团选择非洲进行制造业的转移,是考虑到哪些非洲的独特优势?
海宇:从企业角度讲为什么选择非洲,首先要理解产业链。制造业产业链的3大主体分别是制造商、贸易商和零售商。华坚作为制造商为什么去非洲?华坚一双出厂价10美元的鞋子,人工成本大概是2.2美元,人工成本占比22%。中国一个劳动力成本大概月薪500美元(3000人民币左右),而在埃塞俄比亚一个工人的月薪只有50美元。
除了工资低,还要考虑劳动效率。当时我在埃塞管理工厂,通过系统培训可以让非洲工人的制鞋效率达到中国的70%。即中国工人1小时可以做10双鞋子,非洲工人可以做7双。因此,折算一下埃塞俄比亚的人工成本大概占到总成本的3%。相比于中国22%的人工成本,这带来的成本节约就是19%。
再考虑物流成本。由于非洲没有中国那么成熟的产业集群,因此所有原材料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在中国物流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埃塞几乎100%的原材料都要从中国进口,所以要支付4倍以上的成本,占比从2%上升到8%。但19%的人口红利减去6%的额外物流成本,仍然还有13%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一般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5-10%,13%的利润率是非常可观的。
《第一财经日报》:您刚才提到华坚作为制造商,其利益点在于人工成本的降低,那么同在产业链中的贸易商和零售商,在制造中心转移到非洲上有哪些获益?
海宇:确实,欧美贸易商把订单下在非洲而不是中国也需要利益。为了支持非洲的发展,美国与非洲存在一个名为AGOA(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的贸易协定,欧盟与非洲存在EBA(除武器外一切都行,Everything but not arms)协定,据此,所有在非洲生产的产品出口到欧美都是零关税,零配额。但中国制造的产品到美国,贸易商需要支付进口关税。例如过去一笔Toms帆布鞋订单,如果中国生产出口美国要支付37.5%的关税,在非洲生产则是零关税,这就是贸易商的利润。
另外,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欧洲贸易商的买货战略是“2-8战略”,即20%产品在欧洲周边国家生产,80%的产品在亚洲生产,如中国、孟加拉。但由于距离遥远,在中国生产需要提前6个月下大批量的订单。但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购买力降低,货品滞留在货架没有销路。但一批产品的“货柜时间”,即从上架到下架就是6个星期,因此不得不把滞销产品全部打折卖掉,否则集装箱在码头等待还要支付搁置费用。
所以在金融危机后,欧美大型贸易商开始把“2-8”分配改为“4-6”分配,产业链最上游已经把订单开始向周围国家转移。未来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从制造大国转变成购买大国。可能东南亚国家将会给中国做生产,美国会把拉美作为制造中心,而非洲对于欧洲至关重要。
还有一层压力来自现在快时尚(fast fashion)的潮流。3月米兰时装周,两星期后设计师就做好设计,6月产品就要上架,生产中心与消费中心的距离、物流速度变得更加重要。
非洲投资的曲折与传奇
《第一财经日报》:从数据上看,华坚集团在非洲的投资可以说是顺风顺水。那么,您在非洲创造这么多“奇迹”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
海宇:当然。说在非洲做工厂很容易肯定不是真实的。例如当初埃塞俄比亚总理曾对我承诺,所有进口原材料免除关税。但是海关的操作人员由于不了解鞋业,就会有很多误会。例如刷鞋的刷子,被当作人刷牙的刷子需要缴税,另外鞋子上打洞的机器,又被认为是违禁品手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拜访了海关关长,根据海关的组织结构图将20多位官员全部召集起来,用PPT告诉他们:我是谁?我为什么到这个国家来?我做了什么?我马上要做什么?我遇到了哪些问题?然后我把他们请到工厂,从生产线的第一端,看到了生产线的最后一端。终于通过沟通、教育,让他们完全理解。
再如,当年我做第一个从中国进口的货柜也遇到过困难。做国际订单的重要因素有3点:价格、品质和lead time—就是从接单到出货的周期。中国制造这一时限是60天左右。而当时第一个货柜光是从中国运抵埃塞就花了50天时间,剩下10天时间怎么可能来得及生产出来?我把物流流程从货柜拉上码头,到在工厂卸货一共梳理成14个步骤,每个步骤分配专门的人去监督,最终将物流时间从50天降低到了25天。
还有,当时货物在清关过程中也出现过错误。因为埃塞没有码头,得借道邻国吉布提。吉布提是穆斯林国家,每周五休息,一旦周四填表出错,就要等下周一才会有反馈。为了防止这种错误,我当时派人坐在海关官员办公室里,一个字一个字盯着他填表,才保证了没有错误。所以总体来说,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对流程极其清楚,对每个环节的细节把握到极致才能发挥效率的最大化。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海宇:很多中国企业对国外的投资环境不是很了解,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误解。比如曾经有中国企业告诉我埃塞不能投资,因为你赚钱了无法把利润汇回国内。
为了搞清真相,我就深入一线,亲自跑到埃塞国有银行的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咨询。才知道原来外资企业在埃塞的利润汇出是完全自由的,但前提条件是:第一,所有资金进入这个国家时需要做好填表、登记流程;第二,企业每年要接受国家审计,要正常报税,这样所有的营业所得和利润才可以自由汇出。但是很多中国企业操作不规范,投资时没有申报,每年也没有经过政府的检验,所以自然最后利润就出不去。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配备专门的人员,搞清对方国家的规定、流程是很重要的。来源一财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