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假冒伪劣商品如何处置更合理?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3月15日,珠海市工商局再次开展销毁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包含汽车配件、箱包皮具、服装、手机配件等被当众销毁。有人大代表致信媒体,表示此举是在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对于被定为假冒伪劣的产品,可以变为资源再次利用。集中销毁是不是多余的表演?销毁要追求专业化,进行专业化处理,不能一烧了之污染环境。假冒伪劣商品究竟能否变假为宝、造福于民?这立即引发公众的争论。

  真知灼见

  “回收利用假货”是打治结合

  现在,连一些垃圾都可以再生利用,何况是假冒伪劣商品?

  对假冒伪劣商品一毁了之,过于简单化,其实也是一种懒政。假冒伪劣商品露天销毁,还会产生大量烟尘与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销毁会对本已严重的空气污染“添一把火”。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打击,并不是要表现在必欲将这些假冒伪劣商品销毁上面,而是在于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的打击上。

  有的假冒伪劣商品,虽然假冒正牌,是在欺世盗名,但这种商品也仍有使用价值与流通价值,只是不能以原面貌现世,这就可以以赠送扶贫、拍卖等方式,将这种商品再利用;有的假冒伪劣商品,并不适合使用,但其像一些可回收垃圾一样,可以废物利用,造福世人。

  单纯从物理形态上消除不是最高明的办法,有时反倒会适得其反。只有化不利为有利,让打击与治理高度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清除假货之害,而惠及于民。

  专家视点

  “变假为宝”的现实困境还须法律求解

  在现行法律中,对于假冒伪劣产品,销毁也并非唯一方式。《产品质量法》规定,“对依照本法规定没收的产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处理。”

  采取“其他方式”处理假冒伪劣产品确实有法律依据,遗憾的是,国家立法层面并未对“其他方式”予以具体化。一些地方政府也通过地方行政立法的方式,确立了对“仍有一定使用价值、不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物品”可以采取拍卖、捐赠等方式进行处理。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却也面临上位法依据不足、具体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执法伦理悖论等尴尬局面。

  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拍卖、捐赠是否会将再度伤及被商标侵权人的利益?是否在变相将违法物合法化?如何确保这些物品确实“不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是否将让人民群众再度暴露在假货的伤害面前?如果假货的受让者,因假货导致其权利受损,该由谁来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只是将这些假货当作生产材料拍卖给合法商家,如何对之监管并确保其不将假货重新流入市场?他们对假货进行“改造”的成本是否将高于他们直接购买原材料的成本?其间是否会存在权力寻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追问。

  在严格规范执法的大背景下,要回答好这些问题,显然还须立法先行。否则,“变假为宝”则将陷入无规矩状态,这或许还不如原先的“简单粗暴”销毁模式。实际上,在法治的价值位阶上,公平、正义、透明显然要远远高于执法所带来的节约资源这个副产品。“变假为宝”也是如此。在没有立好规矩,确保公平公正,杜绝公权私用的前提下,我想,绿色执法还须先缓一缓。

business.sohu.com true 财经综合报道 https://business.sohu.com/20150317/n411299840.shtml report 1339 3月15日,珠海市工商局再次开展销毁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包含汽车配件、箱包皮具、服装、手机配件等被当众销毁。有人大代表致信媒体,表示此举是在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对
(责任编辑:田欣鑫)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