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新区开发加重资源消耗 机构称工业区多“藏污纳垢”(组图)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一份报告披露,各地2000年以来掀起的新城新区建设高潮,加重了资源能源消耗,工业园区准入不严为污染物提供了温床,内部监管失效更加重了增量污染压力。

  调查还发现,由于污染源的监督管理覆盖度不够,导致中小企业大量“漏网”,大量工艺落后 、污染重、缺乏环境设施的中小企业甚至非法企业尚未纳入监管范围。

  单纯追求GDP加剧发展冲动

  报告称,追求GDP数量扩张与粗放的“工业增长偏好”,“招商引资”成为一些政府的重要工作,降低准入门槛、放松监管往往成为部分地方政府“自然”的行为,形成了“缺钱-招商引资-放松项目环保要求”的怪圈。

  统计数据显示,2002-2010年,我国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并保持在70%左右的较高水平。同时,基于财政收入考虑,不同产业及行业税收带动性差异化使得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税收贡献较高的石化、电力等行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高行业发展的冲动。

  而现行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加重了污染物排放。发展二产仍是提高地方政府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增速的重要手段,盲目上项目、搞投资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在大量建设的新城新区表现得淋漓尽致。报告称,2000年后掀起新城新区建设高潮,但大多走增量开发模式,消耗大量资源能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21个省共建设各类新区2133个,总面积83124.51平方公里,其中总数量的73%、总面积的75.6%建成于2000年以后,主要以开发区、工业园、新区/城、大学城、生态城、低碳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种种新型城市空间进行“城市转型”。

  但是在新一轮的造城运动中,由于土地财政的机制和GDP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加之旧城改造面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难度大等原因,在新城建设中更多是空间扩展的建设路径,且重硬件建设不重软件建设、重居住轻产业的情况非常突出。

  报告分析,一是以居住等功能单一新城建设和运营主要带来房地产、工业建设、交通等压力,而这三者为能源消耗的三个大户,资源能源高消耗再一次再来环境压力,各地不断涌现的“空城”、“鬼城”说明了这种重复建设的倾向;二是是由于新城新区走增量开发模式,与老城改造的联动性考虑较少,老城区固有的环境问题未能解决。

  报告称,中财办委托发改委研究机构调查的12个省区中,12个省会城市都要建新城,共规划了55个新城;144个地级市中有133个要建新城,共规划了200个;161个县级市中,有67个要建新城。公布规划面积的96个新城,共规划占地6105平方公里,相当于所在城市现有建成区一半以上。增量开发的模式实质是在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城镇人口的基础上,扩展城市空间布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资源能源浪费。

  工业园区“藏污纳垢”

  近年来,基于空间上引导性要求,工业园区建设的主体思路是将原来主城区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原有的不合理工业或者比较小的工业引导至城市外围,但这个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报告分析,一是土地盲目扩张,土地利用率差,布局不够集中,土地开发率低,土地贡献率相对不高;二是发展规模与格局不平衡,城镇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格局下,有限的投资主体不可能集中到某个新区,投资的分散很难使新区达到期望规模,造成盲目扩张、空间失衡和新城内部恶性竞争;三是工业园区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已经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通病”。

  工业园区由于不能严格坚持环境准入,落户企业良莠不齐,甚至藏污纳垢、集中排污。

  2010年3月至10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全国9省(直辖市、自治区)18家工业园区进行实地调研,结果发现18家工业园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其中涉及水污染的18家,占100%;涉及大气污染的14家,占78%;涉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3家,占17%。此外,工业园区的建设缺乏国家和区域的宏观统一布局和发展规划,众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大量存在,并且在环境高风险区域。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此前一项调查数据也显示,国内真正能够按照一体化理念规划建设园区,并且具有一定安全、环保管理水平与有效应对措施的化工园区不到100家,不及全国化工园区总数的1/10。

  报告认为,内部监管失效、盲目无序竞争是工业园区造成环境污染集中、长期超标排放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企业数量在4200万家以上,而纳入第一次污染普查的所有源592.6万个,其中工业源为157万家。我国按工业污染源的排污量、类型、毒性危害程度、所处地理位置、特异污染物等因素,根据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分国控、省控、市控等层级提出重点污染源进行监管。

  从监管范围来讲,并未将所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纳入管理,一些技术门槛低、投资见效快但污染排放量大的中小企业甚至非法企业与环保部门打“游击战”,常常游离在环境监管范围之外,这些小企业大多没有治污设施,影响程度比超排的大企业更为恶劣。如湖南郴州三十六湾地区、龙江地区上百家小采矿、小冶炼长期脱离环保部门监管,长期排放的重金属严重污染当地河流、土壤乃至农业生产。

  报告认为,政府对企业的环境监管重点尚存在“盲区”,抓住了部分工业企业的点源常规污染控制,而对非点源、非常规污染因子监控存在空白。在对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测方面的在线监控、监督性监测、监督检查等方式以点源为主,对区域非点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未有有效监控手段,对企业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由于技术手段、管理难度较大等原因尚存在监督“盲区”。

  上述报告建议,改革政绩考核制度,强化环境监管,从严从重,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让漠视、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和主体付出相应的代价。

1991-2010年我国轻重工业比。资料来源:中国环境规划院
1991-2010年我国轻重工业比。资料来源:中国环境规划院
1991-2010年我国轻重工业比。资料来源:中国环境规划院
河北李家峪储灰场。一家企业排放的固体废物污染了大片农田。摄影/章轲
来源一财网)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5/03/4590127.html report 4040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一份报告披露,各地2000年以来掀起的新城新区建设高潮,加重了资源能源消耗,工业园区准入不严为污染物提供了温床,内部监管失效更加重了增量污染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