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大局观出发,考察指数高低并不能够戴着近视眼镜,而是应该拿着望远镜登高望远,否则你永远不能够清晰地思考未来,本周要探讨的就是沪指5000点的历史地位。
沪指5000点目前似乎没有任何历史意义,但是从估值角度而言未来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点位,类似于1996年至1997年的沪指1052点,这是由沪指5000点对应的宏观经济总量和成分指数估值所决定的。
首先,很多人对于股市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定位有误,股市与经济之间晴雨表的关系是以十年为周期的,而在短周期内股市与经济是狗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以短期GDP增速作为宏观经济依据研究股市其实是一种近视的观点,真正值得借鉴的宏观经济数据是十年周期的经济总量增幅。
例如,以A股为例,1994年至2001年间,除了其中2000年之外,所有年份的GDP增速都是下降的,但沪指却从325点增长至2245点;类似情况也发生在美股,2009年之后美国GDP增速也是在下滑,但是道指却在各种质疑声中崛起,累计涨幅已经超过了200%,较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的历史高点还贵了30%。由此可见,以短期GDP增速来判断股指高低是错误的。
宏观经济真正有价值的判断工具是经济总量,例如道指在1968年至1982年期间基本上是横盘整理格局,但同期美国经济总量差不多从1万亿美元增长至10万亿美元,显然道指表现滞后于美国经济,因此在1982年至2000年期间道指上涨了十倍。同理,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恰好也是1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也是增长了十倍接近10万亿美元。我们以最谨慎的原则,选择2005年沪指1000点估值最低阶段作为起点,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是2万亿美元,与之相对应沪指5000点恰好合理反映中国经济状况。
其次,从流动性角度,“通胀无牛市,通缩出牛市”是有借鉴意义的。1996年至2001年的A股牛市和2009年至2015年的美股牛市,显然都与那一阶段的央行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央行货币政策正处于降准降息周期,因此市场流动性足以支撑沪指在4300点至5100点区间构筑盘整箱体,演绎牛市、盘整、再牛市的震荡攀升格局。
为何提出沪指4300点至5100点的箱体观点?这取决于全流通时代成分指数20倍PE的合理估值。判断指数高低核心是估值,1996年股权分置阶段上证50指数40倍PE对应沪指1052点,岁末迎来监管层调控,但现在沪指1052点已经是历史低点,所以股指高低是相对的,成分股指估值才是衡量泡沫的关键。
沪指4300至5100点区间就是选取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20倍PE作为坐标,目前全球各大市场成分指数除了恒生指数系列估值低于A股成分指数估值之外,其余都高于A股成分指数和20倍PE水准,所以沪指4300点至5100点的箱体区间仍然处于全球市场估值低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