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中国核能大会即将召开 7只核电龙头股迎布局良机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证券日报

  中国核能国际大会即将举行:第十一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2015将于5月21日在北京举行。CNEC2015将围绕当下热点核电技术包括AP1000、CAP1400、HTR、CPR1000、EPR等技术及其商业化,探讨当下核电技术自主化、核电设备国产化及核电站运营安全相关广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导读===

  中国核能大会即将召开 7只核电龙头股迎布局良机

  巨无霸中国核电周三上会 望成4年来最大规模IPO

  核电巨头重组逻辑:设计研发运行纵向一体化

  海外核电“蛋糕”达万亿 国务院部署加快装备出海

  开工投产双高峰 两维度布局核电股

  ===全文阅读===

  中国核能大会即将召开 7只核电龙头股迎布局良机

  证监会发审委5月8日晚间公告,本周三将有3家公司上会,大块头中国核电IPO申请赫然在列,公司分别为: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受此影响,昨日核电概念股表现十分抢眼,板块整体上涨6.24%,哈空调 、特锐德 、奥特迅 、兰太实业 、南风股份 、沃尔核材 、上海电气 、科泰电源 、湖北能源等9只成份股纷纷冲至涨停,而抚顺特钢 (9.24%)、中国一重 (8.4%)、中核科技 (7.54%)、东方电气 (7.53%)、中电环保 (7.23%)、宝色股份(7.06%)、川仪股份(6.86%)、中国西电 (6.81%)、浙富控股 (6.6%)、应流股份 (6.48%)、烟台冰轮 (6.37%)、赣能股份 (6.35%)、盾安环境 (6.29%)、江苏神通 (6.01%)、佳电股份 (6.01%)和太钢不锈 (5.67%)等个股涨幅也均在5%以上。

  资金流向方面,昨日板块内共有30只概念股实现大单资金净流入,其中,大单资金净流入超过1000万元的个股有30只,而上海电气(103842.29万元)、沃尔核材(10790.38万元)、奥特迅(10005.98万元)、太钢不锈(9526.96万元)、特变电工 (9281.89万元)、中国一重(8374.63万元)、兰太实业(4970.31万元)、陕鼓动力 (4094.15万元)、久立特材 (3832.59万元)、赣粤高速 (3790.90万元)和南风股份(3510.44万元)等11只个股大单资金净流入均超过3000万元,累计吸金17.20亿元。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近期以来,核电产业迎来了密集的利好驱动。首先,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在调整能源结构中促进稳增长。

  第二,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扩大开放促发展升级。

  第三,5月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个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机组在福建福清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核电重启以来我国首个正式落地的国产三代核电技术机组。

  第四,中国核能国际大会即将举行:第十一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2015将于5月21日在北京举行。CNEC2015将围绕当下热点核电技术包括AP1000、CAP1400、HTR、CPR1000、EPR等技术及其商业化,探讨当下核电技术自主化、核电设备国产化及核电站运营安全相关广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板块的投资机会方面,方正证券表示,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重组是南北车之后,惟一实质推进的央企重组,目前已经进入收官阶段。预计双方合并重组工作将在5月底完成,届时新的公司也将正式挂牌成立,这次涉及合并重组的两家央企资产总额超过6600亿元。中电投下属多家上市公司存在资产注入预期,应关注由此引发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两大央企重组也会对国内核电行业发展以及核电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应关注此次重组对核电板块的连带效应。建议关注龙头标的:上海电力 、吉电股份 、丹甫股份 、东方能源、上海电气、应流股份、久立特材。 (来源:证券日报)

  巨无霸中国核电周三上会 望成4年来最大规模IPO

  证监会发审委8日晚间公告,本周三将有3家公司上会,大块头中国核电IPO申请赫然在列。

  根据公告,证监会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将于5月13日召开2015年第98次工作会议,审核公司包括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

  3家上会公司中,中国核电无疑最受市场关注。根据此前发布的招股书申报稿,中国核电拟于上交所发行不超过38.91亿股,仅限新股发行,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55.6543亿股,拟募集资金162.5亿元。募集资金拟投向福建福清核电工程一期和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海南昌江核电工程,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工程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开信息显示,虽然今年以来IPO发行力度达到历史峰值,但多为中小盘股。今年以来也仅有东方证券等募集资金超过百亿。如果中国核电IPO申请于本周获得审核通过,将有可能成为2011年中国电建上市之后,近4年来首家融资规模超过150亿的超级大盘股。

  实际上中国核电早在2012年年中便正式向监管层递交了其A股IPO申请书。但斯时IPO发行渠道堵塞,超50亿融资额大盘股的放行一直未有突破。到了当年10月之后,IPO审核、发行更一度暂停至今。

  直到2014年,IPO虽然已经重启,但是对于融资规模超过百亿的大盘股而言,其也同样只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缩减融资规模到50亿级别以内,要么就陷入无尽的等待之中。

  正因为如此,包括陕西煤业(601225.SH)、中国交建(601800.SH)等一大批原本预计融资规模在200亿附近的大盘股都不得不选择大幅缩减发行规模。

  “按照目前的审核和发放批文的进度来看,如果中国核电能在5月上旬过会,那么最快其将可能赶上下一批批文发放的机会。”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补充道:“原则上,IPO通过发审后,如果没有会后事项,就可以立即发批文,不过对于此类融资规模超大的盘子而言,监管层对于其放行的安排也将会考虑到其对于大盘的影响。”(来源:财信网)

  核电巨头重组逻辑:设计研发运行纵向一体化

  继南北车合并之后,2015年央企重组大潮中又有一波高浪掀起—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正进行合并重组,将组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电投”).

  自3月19日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确认两家企业重组消息之后,目前还未传出进一步方案。5月初,国家核电技术新闻发言人郭洪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合并)在按进度进行,暂时没有任何新消息,很快就有正式的消息出来。”

  虽然双方公司尚未公布合并方案,但是市场对合并后的竞争格局颇为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显示,与南北车合并致力于海外业务不同,国核与中电投的合并主战场还是在国内,国际业务尚不占优势。中电投与国电投的合并后将在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为主的国内核电市场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国核与中电投的主营业务有很大差异:国核主要从事核电的技术研发,而中电投主要是火电业务,同时是国内三家拥有核电运营资质的企业之一。因此,业内认为此次合并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国产三代核电的研发技术与核电牌照资质的融合。所以两者的合并更多是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

  “国核主要拥有的是技术,中电投主要是资产的运行,放在一块会对对方来说是一种互补。”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核电的主战场还是在国内

  对南北车而言,合并主要是避免海外恶性竞争,同时因为国内高铁市场接近饱和,两大巨头所以才意图形成合力,一致对外。然而,对于国核和中电投而言,面向的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

  “核电的主战场还是在国内,不像高铁,主战场主要在国外。”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的核电远未达到市场的需求,非化石能源占20%的目标还很遥远,而现在核电只占总发电量的2%左右。”

  除了要在存量市场上与传统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竞争、努力提高核电比重之外,核电企业国内市场的增量空间也大为可观。去年底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但截至2014年底,中国核电在运装机容量为20.3GW(约2030万千瓦),距离5800万千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有业内专家指出,考虑到核电建设周期较长,今明两年必须启动近1000万千瓦新建项目才能实现2020年的目标。因此,不论是传统能源市场还是核电增量市场,核电企业均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在国内市场中,国电投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核与中广核。

  据中电投2014年年报,在中电投已投运核电站中,合计权益装机容量2.1GW,占整体在运装机容量的10%;在建核电站中,合计权益装机容量3.7GW,占整体在建容量的13%;中电投的核电发电量大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11%。

  然而,中广核不论在在运装机容量、在建装机容量还是核电发电量方面,所占比重都约占50%,而中核也约占40%,远远超过中广投所占的10%的比重。

  所以,即便国核与中电投合并成立国电投后,国内核电市场将形成中核广核、国电投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国电投的实力还是远不如其他两家老牌核电企业,在国内中依然将面临着两者较大的竞争压力。

  而在国际市场上,核电也不像高铁,具备成熟的技术,合并之后会成为国际主导的供应商,因此也不具备大一统一致对外的条件。

  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公司的策略分析师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南北车的高铁技术比较成熟,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技术最好的公司了。而核电技术里还在用ACP1000,是外国的技术。

  李宁认为,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成熟,这样的合并重组能更好地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但是核电三代技术还有待成熟、另外国内市场空间还很大,都统一起来不利于核电的发展壮大。所以核电要均衡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让核电产业做大做强。

  虽然现阶段国核与中电投的合并主要是面对国内市场,但是随着核电“重启”与“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推进,逐步提升了自主研发制造能力的核电企业“走出去”还尚待观察。

  纵向整合

  不止是合并意图大有不同,由于合并双方企业的产业竞争格局不一样,两次合并的模式也大相径庭:南北车主要是同业合并,南车和北车的主营业务都是铁路和地铁等的设计制造,所以南北车合并是类似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而国核与中电投更多的是整合上下游的方式。

  “可能‘走出去’这方面的考虑会比较少一点,主要还是上下游结合增加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学教授陈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本报记者查阅国核与中电投的公开资料,中电投主要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核心、有色冶金为延伸的煤-电-铝产业链,并向金融、电站服务等产业延伸。此外中电投是三家拥有核电运营资质的企业之一,其他两家为中核和中广核。

  而国核的主营业务是核电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服务以及电力工程承包和相关服务,并不具备核电业主资质。

  “国家核电在现有的情况下,如果不拥有业主资质,很难做到技术产业化,而中电投,虽然有资质但没有开发的能力。所以两家合并,一是提升三代核电的品牌能力,整体提升核电技术水平;二是让设计、研发、运行一条线纵向一体化,改善能源系统,使之可以辐射出去”,李宁对本报记者表示。

  陈占明认为核电重组的意义在于降低成本,与国内其他能源竞争。“核电在发电小时和标杆电价上已经有优势,比如可以优先上网,也实行了标杆电价。”陈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开放市场,要与火电竞争,或者与有补贴的清洁能源新能源竞争,就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把计划、设计、产业统合起来,实现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整合难度低?

  不同的重组模式也带来了重组过程中的不同困难。受访业内专家认为纵向一体化的整合难度较横向整合较小。陈占明介绍,中国的央企重组基本上都是从上往下推动,如果有困难也只可能是体制内的困难,比如机构的合并,人事的合并之类。

  “因为业务上,这两家(中电投、国核)是互补的,运营和技术研发的业务应该不存在太多的合并困难。”陈占明说,“它不像中石油中石化,或者南北车,业务功能一致,就需要部分合并,部分拆分,还有人员的转移与流动这些(相对比较麻烦)。国核与中电投顶多是有一些相同的职能部门会合二为一,只限于相对重合的那些,但大部分不会,不同的业务并起来就行。”

  人事合并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两家企业的高层存在交叉。如国核董事长王炳华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担任中电投总经理,对中电投十分熟悉。这也是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两家企业合并将会顺利的原因之一。

  2007年国核成立之后,王炳华受命担任国核的董事长。而在他离开中电投时,正是由现任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接替他的职位。另据媒体报道,国核董事长王炳华和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共同担任联合重组小组的组长。而由于1951年生人的陆启洲临近退休年龄,国核现任董事王炳华被传很可能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长。

  “在人事方面,领导是同一个企业出来的,国核现在的董事长王炳华曾经是中电投总经理,国核基本上是他弄起来的。所以最高层面定下来,人事互动的问题就不大。”李宁继续说道。(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海外核电"蛋糕"达万亿 国务院部署加快装备出海

  昨日(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扩大开放促发展升级。

  会议要求,聚焦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和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对接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在交通运输及电力领域如高铁、核电等方面,具有充足的生产能力和提供装备的实力,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撑;且中国装备在“走出去”为沿线国家带来利好的同时,自身也将获得发展。

  铁路、核电等领域为重点

  国家高层对中国装备“走出去”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时表示,要做好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更好契合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盘活存量资产,也有利于其他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还可以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遇。

  “这是各得其所、互利共赢的好事。”总理说。

  具体领域而言,此次会议强调,要聚焦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对接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以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为主体,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等方式,带动装备等出口,促进相关国家就业扩大和经济发展,用质量和信誉建口碑、树形象。

  其中对于核电,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今年将是核电的走出去的重要年份。

  申银万国研究显示,从目前看,核电是可以贯穿整个2015年的大主题,海外营销、“走出去”值得期待。同时,国内核电项目重启后,后续核电装机规划的调整以及项目核准及开工的节奏直接影响核电板块相关投资标的的选择以及空间判断。在“安全发展核电”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核安全设备市场将率先受益。

  此举意味着核电板块将迎来明确利好,如我国最早介入核电产品制造的中国一重,以及在核电装备领域已具备核级应急发电机组、核电站水处理系统、核级主管道、弯头的设计研发生产能力的中国重工。

  当前,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面临“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据了解,我国目前正与俄罗斯、蒙古国、印度、泰国等多国商谈铁路合作,并积极参与推动中老、中巴、中东欧、中吉乌及美国西部快线高铁等铁路合作项目。

  指导意见呼之欲出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契合国外需求和意愿,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更可以倒逼我国企业提质增效、实现优进优出,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互利共赢。

  在众多利好出台的同时,业内呼吁相关配套方案的出台,以规范中国装备“走出去”。

  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4月17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围绕实施“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推进装备“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也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将在这方面制订更为具体的相关改革方案。

  此外,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关于加快装备走出去的指导意见》,目前初稿已完成。该政策支持的产业为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钢铁、有色、建材和轻纺等,扶持政策包括解决企业融资成本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

  另一方面,国资委也在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4月初,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今年要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要以高铁、核电、特高压、4G、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依托,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及管理走出去,努力打造中国品牌。”黄丹华说。

  此次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要求,要把装备走出去与融资手段紧密结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提高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水平。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股票、债券等在境内外筹资。

  并且,要简化境外投资管理,搭建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平台。推动标准国际互认,注重风险防控,促进企业有序竞争。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中介作用,提供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为装备和产能“出海”送去劲风。(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开工投产双高峰 两维度布局核电股

  近期国务院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在调整能源结构中促进稳增长。从4月29日发布的《2015年1-3月我国核电运行情况》来看,核电累计发电量和上网发电量较同期显著上升。市场人士指出,核电投产、开工进入双高峰,将成为设备供应商业绩源泉。建议从核电大规模投产和核电央企重组两个维度来布局。

  开工投产料迎双高峰

  日前,红沿河核电厂二期项目(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这是4年来我国首个新核准核电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核电规模化建设正式重启。此次,国务院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表明核电重启已全面提速。机构预计,2015年核电将迎来史无前例的投产高峰,核电产业链需求将会激增。

  近期中巴双方将签署《中核集团和巴原委会关于在巴基斯坦新建ACP1000/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中核集团计划再向巴基斯坦出口五台核电机组,机型均选择为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华龙一号”,即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ACP1000核电技术,涉及金额约为150亿美元。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4月29日发布的《2015年1-3月我国核电运行情况》显示,1-3月,全国累计发电量13102.7亿千瓦时,其中在运23台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350.69亿千瓦时,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31.39%,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2.68%;累计上网电量为328.50亿千瓦时,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30.69%。与燃煤发电相比,一季度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115.1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921.81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9.48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8.25万吨。

  市场人士指出,未来6年,核电总计新建装机量为4394万千瓦,这一数字将超过史上之最。至2020年,中国核电在运、在建机组总数将达到82台,合计装机总量为9278.5万千瓦,完成《核电中长期规划》所设定的目标。与此同时,国内还将投产核电机组约31台,亦进入高峰阶段。核电投产、开工进入双高峰,将成为设备供应商业绩源泉。

  两维度布局核电股

  作为中国高端装备中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核电重启后开工投产料将迎来高峰,围绕核电的建设、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将加速。对应在A股投资上,可从两个方向来布局。

  一方面,沿海核电重启将是2015年核电产业最重要的事件,随着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的获批,今年开始将进入新一轮投产高峰期,至2020年六年间预计投产33台核电机组,2015年预计将有7台核电机组核准,8至9台核电机组投产。多地核电机组批复及开工,将打破福岛核事故四年来只有少量机组核准与开工的尴尬局面,全产业链相关上下游公司将因此受益。

  另一方面,大型核电央企重组尘埃落定。两大核电央企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兼并重组工作目前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国家高层已经确认通过双方合并事宜,两家公司目前已经启动合并领导小组,预计半年内将会尘埃落定。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完成之后,出于项目建设和后续开发考虑,新公司启动核电资产上市计划为大概率事件。(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文导读===

  

  

  

  

  

  ===全文阅读===

  

  证监会发审委5月8日晚间公告,本周三将有3家公司上会,大块头中国核电IPO申请赫然在列,公司分别为: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受此影响,昨日核电概念股表现十分抢眼,板块整体上涨6.24%,哈空调 、特锐德 、奥特迅 、兰太实业 、南风股份 、沃尔核材 、上海电气 、科泰电源 、湖北能源等9只成份股纷纷冲至涨停,而抚顺特钢 (9.24%)、中国一重 (8.4%)、中核科技 (7.54%)、东方电气 (7.53%)、中电环保 (7.23%)、宝色股份(7.06%)、川仪股份(6.86%)、中国西电 (6.81%)、浙富控股 (6.6%)、应流股份 (6.48%)、烟台冰轮 (6.37%)、赣能股份 (6.35%)、盾安环境 (6.29%)、江苏神通 (6.01%)、佳电股份 (6.01%)和太钢不锈 (5.67%)等个股涨幅也均在5%以上。

  资金流向方面,昨日板块内共有30只概念股实现大单资金净流入,其中,大单资金净流入超过1000万元的个股有30只,而上海电气(103842.29万元)、沃尔核材(10790.38万元)、奥特迅(10005.98万元)、太钢不锈(9526.96万元)、特变电工 (9281.89万元)、中国一重(8374.63万元)、兰太实业(4970.31万元)、陕鼓动力 (4094.15万元)、久立特材 (3832.59万元)、赣粤高速 (3790.90万元)和南风股份(3510.44万元)等11只个股大单资金净流入均超过3000万元,累计吸金17.20亿元。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近期以来,核电产业迎来了密集的利好驱动。首先,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在调整能源结构中促进稳增长。

  第二,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扩大开放促发展升级。

  第三,5月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个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机组在福建福清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核电重启以来我国首个正式落地的国产三代核电技术机组。

  第四,中国核能国际大会即将举行:第十一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2015将于5月21日在北京举行。CNEC2015将围绕当下热点核电技术包括AP1000、CAP1400、HTR、CPR1000、EPR等技术及其商业化,探讨当下核电技术自主化、核电设备国产化及核电站运营安全相关广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板块的投资机会方面,方正证券表示,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重组是南北车之后,惟一实质推进的央企重组,目前已经进入收官阶段。预计双方合并重组工作将在5月底完成,届时新的公司也将正式挂牌成立,这次涉及合并重组的两家央企资产总额超过6600亿元。中电投下属多家上市公司存在资产注入预期,应关注由此引发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两大央企重组也会对国内核电行业发展以及核电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应关注此次重组对核电板块的连带效应。建议关注龙头标的:上海电力 、吉电股份 、丹甫股份 、东方能源、上海电气、应流股份、久立特材。 (来源:证券日报)

  

  证监会发审委8日晚间公告,本周三将有3家公司上会,大块头中国核电IPO申请赫然在列。

  根据公告,证监会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将于5月13日召开2015年第98次工作会议,审核公司包括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

  3家上会公司中,中国核电无疑最受市场关注。根据此前发布的招股书申报稿,中国核电拟于上交所发行不超过38.91亿股,仅限新股发行,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55.6543亿股,拟募集资金162.5亿元。募集资金拟投向福建福清核电工程一期和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海南昌江核电工程,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工程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开信息显示,虽然今年以来IPO发行力度达到历史峰值,但多为中小盘股。今年以来也仅有东方证券等募集资金超过百亿。如果中国核电IPO申请于本周获得审核通过,将有可能成为2011年中国电建上市之后,近4年来首家融资规模超过150亿的超级大盘股。

  实际上中国核电早在2012年年中便正式向监管层递交了其A股IPO申请书。但斯时IPO发行渠道堵塞,超50亿融资额大盘股的放行一直未有突破。到了当年10月之后,IPO审核、发行更一度暂停至今。

  直到2014年,IPO虽然已经重启,但是对于融资规模超过百亿的大盘股而言,其也同样只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缩减融资规模到50亿级别以内,要么就陷入无尽的等待之中。

  正因为如此,包括陕西煤业(601225.SH)、中国交建(601800.SH)等一大批原本预计融资规模在200亿附近的大盘股都不得不选择大幅缩减发行规模。

  “按照目前的审核和发放批文的进度来看,如果中国核电能在5月上旬过会,那么最快其将可能赶上下一批批文发放的机会。”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补充道:“原则上,IPO通过发审后,如果没有会后事项,就可以立即发批文,不过对于此类融资规模超大的盘子而言,监管层对于其放行的安排也将会考虑到其对于大盘的影响。”(来源:财信网)

  

  继南北车合并之后,2015年央企重组大潮中又有一波高浪掀起—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正进行合并重组,将组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电投”).

  自3月19日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确认两家企业重组消息之后,目前还未传出进一步方案。5月初,国家核电技术新闻发言人郭洪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合并)在按进度进行,暂时没有任何新消息,很快就有正式的消息出来。”

  虽然双方公司尚未公布合并方案,但是市场对合并后的竞争格局颇为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显示,与南北车合并致力于海外业务不同,国核与中电投的合并主战场还是在国内,国际业务尚不占优势。中电投与国电投的合并后将在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为主的国内核电市场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国核与中电投的主营业务有很大差异:国核主要从事核电的技术研发,而中电投主要是火电业务,同时是国内三家拥有核电运营资质的企业之一。因此,业内认为此次合并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国产三代核电的研发技术与核电牌照资质的融合。所以两者的合并更多是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

  “国核主要拥有的是技术,中电投主要是资产的运行,放在一块会对对方来说是一种互补。”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核电的主战场还是在国内

  对南北车而言,合并主要是避免海外恶性竞争,同时因为国内高铁市场接近饱和,两大巨头所以才意图形成合力,一致对外。然而,对于国核和中电投而言,面向的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

  “核电的主战场还是在国内,不像高铁,主战场主要在国外。”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的核电远未达到市场的需求,非化石能源占20%的目标还很遥远,而现在核电只占总发电量的2%左右。”

  除了要在存量市场上与传统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竞争、努力提高核电比重之外,核电企业国内市场的增量空间也大为可观。去年底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但截至2014年底,中国核电在运装机容量为20.3GW(约2030万千瓦),距离5800万千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有业内专家指出,考虑到核电建设周期较长,今明两年必须启动近1000万千瓦新建项目才能实现2020年的目标。因此,不论是传统能源市场还是核电增量市场,核电企业均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在国内市场中,国电投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核与中广核。

  据中电投2014年年报,在中电投已投运核电站中,合计权益装机容量2.1GW,占整体在运装机容量的10%;在建核电站中,合计权益装机容量3.7GW,占整体在建容量的13%;中电投的核电发电量大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11%。

  然而,中广核不论在在运装机容量、在建装机容量还是核电发电量方面,所占比重都约占50%,而中核也约占40%,远远超过中广投所占的10%的比重。

  所以,即便国核与中电投合并成立国电投后,国内核电市场将形成中核广核、国电投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国电投的实力还是远不如其他两家老牌核电企业,在国内中依然将面临着两者较大的竞争压力。

  而在国际市场上,核电也不像高铁,具备成熟的技术,合并之后会成为国际主导的供应商,因此也不具备大一统一致对外的条件。

  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公司的策略分析师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南北车的高铁技术比较成熟,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技术最好的公司了。而核电技术里还在用ACP1000,是外国的技术。

  李宁认为,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成熟,这样的合并重组能更好地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但是核电三代技术还有待成熟、另外国内市场空间还很大,都统一起来不利于核电的发展壮大。所以核电要均衡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让核电产业做大做强。

  虽然现阶段国核与中电投的合并主要是面对国内市场,但是随着核电“重启”与“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推进,逐步提升了自主研发制造能力的核电企业“走出去”还尚待观察。

  纵向整合

  不止是合并意图大有不同,由于合并双方企业的产业竞争格局不一样,两次合并的模式也大相径庭:南北车主要是同业合并,南车和北车的主营业务都是铁路和地铁等的设计制造,所以南北车合并是类似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而国核与中电投更多的是整合上下游的方式。

  “可能‘走出去’这方面的考虑会比较少一点,主要还是上下游结合增加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学教授陈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本报记者查阅国核与中电投的公开资料,中电投主要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核心、有色冶金为延伸的煤-电-铝产业链,并向金融、电站服务等产业延伸。此外中电投是三家拥有核电运营资质的企业之一,其他两家为中核和中广核。

  而国核的主营业务是核电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服务以及电力工程承包和相关服务,并不具备核电业主资质。

  “国家核电在现有的情况下,如果不拥有业主资质,很难做到技术产业化,而中电投,虽然有资质但没有开发的能力。所以两家合并,一是提升三代核电的品牌能力,整体提升核电技术水平;二是让设计、研发、运行一条线纵向一体化,改善能源系统,使之可以辐射出去”,李宁对本报记者表示。

  陈占明认为核电重组的意义在于降低成本,与国内其他能源竞争。“核电在发电小时和标杆电价上已经有优势,比如可以优先上网,也实行了标杆电价。”陈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开放市场,要与火电竞争,或者与有补贴的清洁能源新能源竞争,就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把计划、设计、产业统合起来,实现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整合难度低?

  不同的重组模式也带来了重组过程中的不同困难。受访业内专家认为纵向一体化的整合难度较横向整合较小。陈占明介绍,中国的央企重组基本上都是从上往下推动,如果有困难也只可能是体制内的困难,比如机构的合并,人事的合并之类。

  “因为业务上,这两家(中电投、国核)是互补的,运营和技术研发的业务应该不存在太多的合并困难。”陈占明说,“它不像中石油中石化,或者南北车,业务功能一致,就需要部分合并,部分拆分,还有人员的转移与流动这些(相对比较麻烦)。国核与中电投顶多是有一些相同的职能部门会合二为一,只限于相对重合的那些,但大部分不会,不同的业务并起来就行。”

  人事合并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两家企业的高层存在交叉。如国核董事长王炳华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担任中电投总经理,对中电投十分熟悉。这也是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两家企业合并将会顺利的原因之一。

  2007年国核成立之后,王炳华受命担任国核的董事长。而在他离开中电投时,正是由现任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接替他的职位。另据媒体报道,国核董事长王炳华和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共同担任联合重组小组的组长。而由于1951年生人的陆启洲临近退休年龄,国核现任董事王炳华被传很可能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长。

  “在人事方面,领导是同一个企业出来的,国核现在的董事长王炳华曾经是中电投总经理,国核基本上是他弄起来的。所以最高层面定下来,人事互动的问题就不大。”李宁继续说道。(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昨日(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扩大开放促发展升级。

  会议要求,聚焦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和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对接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在交通运输及电力领域如高铁、核电等方面,具有充足的生产能力和提供装备的实力,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撑;且中国装备在“走出去”为沿线国家带来利好的同时,自身也将获得发展。

  铁路、核电等领域为重点

  国家高层对中国装备“走出去”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时表示,要做好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更好契合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盘活存量资产,也有利于其他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还可以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遇。

  “这是各得其所、互利共赢的好事。”总理说。

  具体领域而言,此次会议强调,要聚焦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对接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以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为主体,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等方式,带动装备等出口,促进相关国家就业扩大和经济发展,用质量和信誉建口碑、树形象。

  其中对于核电,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今年将是核电的走出去的重要年份。

  申银万国研究显示,从目前看,核电是可以贯穿整个2015年的大主题,海外营销、“走出去”值得期待。同时,国内核电项目重启后,后续核电装机规划的调整以及项目核准及开工的节奏直接影响核电板块相关投资标的的选择以及空间判断。在“安全发展核电”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核安全设备市场将率先受益。

  此举意味着核电板块将迎来明确利好,如我国最早介入核电产品制造的中国一重,以及在核电装备领域已具备核级应急发电机组、核电站水处理系统、核级主管道、弯头的设计研发生产能力的中国重工。

  当前,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面临“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据了解,我国目前正与俄罗斯、蒙古国、印度、泰国等多国商谈铁路合作,并积极参与推动中老、中巴、中东欧、中吉乌及美国西部快线高铁等铁路合作项目。

  指导意见呼之欲出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契合国外需求和意愿,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更可以倒逼我国企业提质增效、实现优进优出,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互利共赢。

  在众多利好出台的同时,业内呼吁相关配套方案的出台,以规范中国装备“走出去”。

  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4月17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围绕实施“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推进装备“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也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将在这方面制订更为具体的相关改革方案。

  此外,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关于加快装备走出去的指导意见》,目前初稿已完成。该政策支持的产业为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钢铁、有色、建材和轻纺等,扶持政策包括解决企业融资成本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

  另一方面,国资委也在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4月初,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今年要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要以高铁、核电、特高压、4G、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依托,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及管理走出去,努力打造中国品牌。”黄丹华说。

  此次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要求,要把装备走出去与融资手段紧密结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提高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水平。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股票、债券等在境内外筹资。

  并且,要简化境外投资管理,搭建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平台。推动标准国际互认,注重风险防控,促进企业有序竞争。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中介作用,提供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为装备和产能“出海”送去劲风。(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近期国务院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在调整能源结构中促进稳增长。从4月29日发布的《2015年1-3月我国核电运行情况》来看,核电累计发电量和上网发电量较同期显著上升。市场人士指出,核电投产、开工进入双高峰,将成为设备供应商业绩源泉。建议从核电大规模投产和核电央企重组两个维度来布局。

  开工投产料迎双高峰

  日前,红沿河核电厂二期项目(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这是4年来我国首个新核准核电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核电规模化建设正式重启。此次,国务院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表明核电重启已全面提速。机构预计,2015年核电将迎来史无前例的投产高峰,核电产业链需求将会激增。

  近期中巴双方将签署《中核集团和巴原委会关于在巴基斯坦新建ACP1000/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中核集团计划再向巴基斯坦出口五台核电机组,机型均选择为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华龙一号”,即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ACP1000核电技术,涉及金额约为150亿美元。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4月29日发布的《2015年1-3月我国核电运行情况》显示,1-3月,全国累计发电量13102.7亿千瓦时,其中在运23台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350.69亿千瓦时,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31.39%,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2.68%;累计上网电量为328.50亿千瓦时,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30.69%。与燃煤发电相比,一季度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115.1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921.81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9.48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8.25万吨。

  市场人士指出,未来6年,核电总计新建装机量为4394万千瓦,这一数字将超过史上之最。至2020年,中国核电在运、在建机组总数将达到82台,合计装机总量为9278.5万千瓦,完成《核电中长期规划》所设定的目标。与此同时,国内还将投产核电机组约31台,亦进入高峰阶段。核电投产、开工进入双高峰,将成为设备供应商业绩源泉。

  两维度布局核电股

  作为中国高端装备中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核电重启后开工投产料将迎来高峰,围绕核电的建设、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将加速。对应在A股投资上,可从两个方向来布局。

  一方面,沿海核电重启将是2015年核电产业最重要的事件,随着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的获批,今年开始将进入新一轮投产高峰期,至2020年六年间预计投产33台核电机组,2015年预计将有7台核电机组核准,8至9台核电机组投产。多地核电机组批复及开工,将打破福岛核事故四年来只有少量机组核准与开工的尴尬局面,全产业链相关上下游公司将因此受益。

  另一方面,大型核电央企重组尘埃落定。两大核电央企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兼并重组工作目前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国家高层已经确认通过双方合并事宜,两家公司目前已经启动合并领导小组,预计半年内将会尘埃落定。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完成之后,出于项目建设和后续开发考虑,新公司启动核电资产上市计划为大概率事件。(来源:中国证券报)

business.sohu.com true 财经综合报道 https://business.sohu.com/20150512/n412876526.shtml report 19104 中国核能国际大会即将举行:第十一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2015将于5月21日在北京举行。CNEC2015将围绕当下热点核电技术包括AP1000、CAP1400、HT
(责任编辑:UF027)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